第六十七章:风评更变,百姓沸腾,灾后交锋,古树变化(第2/4页)大夏文圣
下也雷霆大怒。”
“这三千四百多同窗,只怕都要倒霉,的确有人在暗中挑拨唆使,现都认罪,这些认罪的,必死无疑,其余三千四百人,可能也要遭严罚。”
“若我等还敢闹事,陛下怎么处置我不知道,只不过顾家一定不会放过我等的。”
“你们还敢闹吗?”
对方开口,说起这事,神色略微难看。
果然,此话说完,在场所有读书人都情不自禁地咽了口唾沫。
认罪认罚的全部要处死。
其余三千四百人都要受到严罚,这就很恐怖。
所谓法不责众,更何况是三千多读书人?只要不是发生极其恶劣的事情,估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现在陛下要严罚,顾家也会出手,可想而知,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说明显一点,这位大夏皇帝要对文人出手了。
“咳咳,张兄,我还有要事,就先行回去了。”
“哎呀,李兄,一同回去,我也有要事。”
“既然是一场误会,那愚弟先行告退了。”
“原来是有人挑拨离间,我就说怎么感觉有些不对,我先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当下,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纷纷开口。
他们愣是不敢继续待在这里了,生怕回头有人来查,发现他们意图不轨,一同抓走了,那岂不是血亏?
“诸位,不用这般啊,这没什么怕的啊。”
“诸位,诸位。”
“你们怎么都走了?”
看着一个个离开之人,张赟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都做好了弹劾顾锦年的准备,却没想到事情有了如此之大的反转。
导致人心溃散,根本无人再敢与顾锦年叫板啊。
人走了,张赟又气又恼,最终狠狠一拳砸在柱子上,但下一刻脸色不由皱起眉头。
有点痛。
几乎不到两三个时辰。
整个大夏京都莫名安静了不少,尤其是读书人,之前还三五成群,康慨激昂的辱骂顾锦年。
现在全部没声了。
不过没声了不代表就没事。
悬灯司,镇府司,大理寺,刑部,天羽军,京门军,玄武军,在这一刻全城搜捕。
但凡参与此事,或者与此事有重大关联之人,全部抓去审讯。
浩浩荡荡的军队,一瞬间弄得人心惶惶。
这是一场针对读书人的搜查,对于百姓来说,倒也还好,没有干扰百姓。
至于这帮读书人被抓,也没有太苛刻,而是明面上的吓唬。
把人抓走,然后问清楚身份,再吓几句,什么你的同党已经招了,我劝你最好自己说清楚,免得受牢狱之苦。
能抓你肯定是有证据,没有证据不会抓你。
你配合我,我配合你,你让我早点休息,我也不会对你太过分。
诸如这些话,说完之后,要是还是一问三不知,就回家去。
要是真说出点东西,那就可以慢慢说了。
大体上还是以吓唬为主,真对这帮文人动手,也不太现实,毕竟事情不大,参与者不多,只是给文人敲一下警钟。
别没事就乱造谣乱说话,唆使者可恶,没脑子的人更可恶,蠢的人一定是比坏得可恨。
坏的人是有目的,站在他的立场上这样做是对的。
可蠢的人不一样,抓了你吧,你说你不知道,完全是被带节奏的。
说你有罪吧,没啥问题,可罚的太狠,也不人道。
说你没罪吧,也没啥问题,可不罚你,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这就要看皇帝的心思,可大可小。
此时此刻。
相府内。
宰相李善,吏部尚书胡庸,礼部尚书杨开三人聚集在此。
除宰相之外,胡庸与杨开是太子势力。
实际上,李善也算是半个太子之人,只不过他是宰相,心里肯定是希望太子登基,但处理事情的时候,必须要秉公执行,不得参与任何党派之争。
否则的话,他这个宰相也到头了。
礼部尚书杨开很简单,他是礼部的,是当朝大儒,长幼之分根深蒂固,无条件支持太子。
吏部尚书则是因为太子监国,被太子一手提拔而上。
吏部与礼部是最大的两个部门。
至于户部,刑部,兵部,工部,与太子没有太大关系。
户部尚书与秦王殿下关系极好,兵部也与秦王关系极好,甚至秦王与顾家的关系也不错。
毕竟秦王当年就是顾老爷子带出来的,逢年过节,秦王都要去顾家送礼。
如果不是最近监国,顾家发生这么多喜事,秦王早就去了。
刑部则完全与儒臣关系极好,而且刑部官员也不能与他们关系太好,满朝文武其实最讨厌的也就是刑部,扯到了刑部,很多事情就很麻烦。
儒臣就不一样,他们本身就拥有御史的职权,刚好与刑部相符,走的很近。
大夏朝廷其实就是三股势力。
太子势力,秦王势力,还有权臣势力。
而三大势力之上,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了。
当然,还有一股势力。
那就是相权。
只是这东西,心照不宣。
“相爷,顾锦年之策,当真是奇迹啊,我等所有人准备好的棋局,被他一篇计策,全部推翻。”
“今日陛下雷霆大怒,我想事情要麻烦了。”
胡庸开口,他到现在还有些沉浸在顾锦年的计策之上。
今日,他们是准备打压武将势力,削弱顾家影响,同时让陛下大开国库,送银买粮。
可所有的一切,全部被顾锦年一篇计策统统推翻,不仅仅是丢人现眼那么简单。
更主要的是,计划一个都没有实行。
“这不算什么麻烦。”
“真正的麻烦,是接下来,陛下对江宁郡世家的态度。”
李善开口。
丢人现眼不算什么,哪怕朝堂之上,被镇国公怒骂一番,他也不觉得什么。
这影响不了大局。
可接下来的事情,他觉得才是真正的麻烦。
“相爷的意思是说?陛下还要对那些商人下手?”
胡庸开口,不由皱眉。
“不止如此。”
“如今,在陛下眼中,今日但凡弹劾顾锦年之人,都涉嫌与商贩勾结。”
“江宁郡之事,极其蹊跷,这背后肯定有人操纵,而且极有可能是建德余孽。”
“朝廷之中,必然也有贼心不死之人,想要复辟帝位,主张开国库,买粮救灾,都有嫌疑。”
“只不过陛下不会对我等下手,毕竟朝堂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处理。”
“可苗头已经显露了,陛下要敲山震虎,先杀世家,再来清算我等。”
“两位大人还是好好想想,如何渡过此劫吧。”
李善开口,他洞悉一切,知道皇帝到底想要做什么。
可此话一说,两人神色微变。
“相爷,开启国库,买粮赈灾,这是人之常情,我等也是心切灾情,陛下迁怒我等,这有些不太可能吧。”
“我等问心无愧,也不惧此事。”
胡庸和杨开的回答,有些截然不同。
可李善叹了口气,望着二人摇了摇头道。
“胡尚书,你这话跟陛下去说,跟我说没有任何作用。”
“杨尚书,你问心无愧,可陛下怎知你有没有问心无愧?”
他两句话,让两人沉默。
君臣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猜忌,往往因为猜忌,被贬的被流放的被杀的,古今往来,历代历朝少吗?
一点都不少。
“敢问相爷,眼下该怎么做?”
胡庸开口,询问后者。
听到这话,李善望向江宁府的方向,声音平静。
“当下唯一的办法倒也简单。”
“让太子出面,主动提出,严惩世家商贩,表决态度。”
“如今秦王殿下监国,江宁府之事,他嫌疑反而最小,监国之人,怎可能希望国家内乱。”
“而太子又有一重嫌疑,不但加深他与秦王殿下之间的隔阂,更主要的是,陛下会对太子殿下有所猜忌。”
“猜忌我等臣子,无可厚非,可陛下不能猜忌太子,太子殿下已被撤监国之责,若再被猜忌,只怕当真有一天会被”
说到这里,李善没有继续往下说了。
而是话锋一转,直接开口道。
“让太子必须主动出面,请陛下严惩江宁府所有高卖粮价之商。”
“江宁郡,有三大名门世家,若是可以,死一家即可,如此一来,可以洗清嫌疑,还可以赚的江宁郡千万民心。”
“如此,太子之位稳若泰山,两位大人虽有嫌疑,但只要太子稳住,再大的事情,也不会迁怒两位。”
李善开口。
开始善后工作。
现在江宁郡洪灾结束了,那么这份天大的功劳,必须要捞一笔。
顾锦年出计策,可得民意。
但对江宁郡所有难民来说,谁才是最可恨的?这帮商人最为可恨。
吃饱了,他们会感谢顾锦年。
但这种感谢能持续多久?
仇恨可以一直藏在心中,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出面杀了这些无恶不作的商人,只怕民心所向,胜过顾锦年出谋划策。
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得到江宁郡百姓的认可,这太子之位,就更加稳了。
果然,李善说完这话,胡庸与杨开眼中一亮。
只是很快,胡庸却不由皱眉道。
“江宁郡三大世家,郑家,刘家,徐家,都不是好惹的啊。”
“郑家据说与祁林王关系深厚,也是三大世家之首,太子若是请罪他们,也不是一件好事。”
“刘家也不行,刘家祖上跟随太祖征战,有赫赫功劳,江宁郡内有不少官员是刘家之人。”
“至于这个徐家,更是悦妃娘娘的娘家,这要是请罪,都不太好啊。”
胡庸皱着眉头。
能成为一郡的名门望族,要么朝廷有人,要么祖上有大人物,再不济也是有某个藩王或者朝廷大官的身影。
动谁都不好动啊。
“到了这个时候,还管这个?”
“郑家的确不好说,徐家也没必要得罪,这刘家祖上虽有显赫将领,可终究已经化作黄土。”
“再者也是武官一脉,刚刚好。”
“如今要做的,是聚拢民心,将功补过,洗清嫌疑。”
“而且,两位尚书大人,他刘家若不做这样的事情,麻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