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太子之争及谋朝篡位二三事(上)(第1/1页)庶门
七月二十八,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关中之地数月滴雨未下后,终于迎来了今夏第一场雨。虽然这场雨来有些晚,已立秋之后,但对于刚栽种下夏薯关中之地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再不能合适及时雨。
雨下了一夜,刘愈吃过早饭就要去皇宫当差,本想举伞,但外面风有些大,只好跟侍卫一样穿上蓑衣带上草帽,出得门来,吕楚儿所带女侍卫和连乎生所带御林军侍卫早已等候门外。
“走。”刘愈招呼了一声,声音近乎都被风雨声埋没。
吕楚儿问道:“姑爷,今天雨这么大,校场御林军选拔是否还继续进行?”
“进行也不去了。”刘愈稍稍抬头看着天空,“往皇宫去,今日就当给你们休假。”
刘愈没有坐轿习惯,这样天又实不适合骑马,一行人冒着雨到了东烨门前,几个被风刮了一身雨女侍卫见到宫门口便匆忙跑进去避雨。刘愈看着东烨门前高高门墙,驻足停留了一会,像是筹划着什么。
“玄武门。”刘愈口中嘀咕着,继续看着门墙。
吕楚儿从门楼下跑过来道:“姑爷,外面风太大了,还是先早些进宫吧。”
刘愈知道她急着完成差事回家,下雨天外,吕楚儿就想着偷懒。刘愈没那么急迫进宫,毕竟进去,对他来说也是无所事事。
眼看楚王已踏上归途,事情已到了很紧迫地步,刘愈不得不为未来命运做盘算。看到宫门,他本能就想起玄武门,想起那场宫门前杀戮。作为御林军统领,他确有这样想或者这样做基础。
但现下不同于唐初,苏彦没有秦王气魄,无其百官和军中号召力。
事实上,他也没有。
“不进皇宫了。”刘愈突然改变主意,“去造御司台衙门看看。”
吕楚儿很无奈,看起来今天自家姑爷又要到处瞎转了,这几日以来刘愈就很少进宫,总是宫门外转悠,而她就要一步不离跟着。
刘愈对火枪研究也有几日了,当下,已经有了生铁管制成原始火铳,都是前装,弹药分离,用火绳引燃,发射铅丸,威力很大但杀伤力太低。这几日来刘愈去看过工部人试射,光炸膛就发生了好几次,拿着枪管感觉拿着一颗定时炸弹。这可不是刘愈想要火枪。
为了改进火枪,刘愈还借来兵部仓房和火药,另外还有几个半吊子“兵工专家”,加上几个工部能工巧匠,组成了一支固定十五六人火枪研究小组。
其实研究重点是改前装为后装,改火绳引发为火石击发,至于改进膛线及研发弹药合一子弹问题刘愈还顾不上去考虑。光是一个小小火石针,就已让十几个工匠头疼不已。
刘愈动嘴轻,工匠们动手麻烦。
这一日刘愈又看了几次研究出来火枪试射,还是经常出现哑火或是炸膛现象。本身生铁承受力就差,加上引火方式不科学,需要改进地方还有很多。工匠们对火枪研究依旧停滞不前,但对于试射铁钩倒是研发及时,因以往试射时容易受伤,光靠铁板和盔甲之类保护措施已然不够确保安全,工匠们用木柜连同铁丝和铁钩制成了“试射器”,只需要远远地拉动铁钩,就可以扣动扳机,如此引发火石来发射火枪。距离远了,炸膛也没危险。
工匠们只有对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研究才会动完全心思去研究,至于火枪,又跟他们利益不挂钩,研究兴致也就没那么高涨。
“要保持枪管密闭,严丝合缝,好能将火药装一个小子弹里。”刘愈提改进意见时连同子弹形状和远离也画图纸上,“前面弹头部分先不用装,先将这密闭子弹研究出来。”
因为刘愈对火药并不了解,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他记得,至于其他对他来说都很陌生。只隐约记得将硫酸和硝酸加棉可制成一种有效火药,因为这两种化合物现今阶段提纯难度,刘愈这思路也仅仅是处萌发阶段。
正跟诸位工匠商量着,一个人从外面走进来,叫了一声:“刘小兄。”刘愈转过身,正是韩升。
“什么都别问,到了就知道了。”韩升笑盈盈故作神秘。
刘愈就怕他是笑里藏刀,但见带他去方向是往皇宫,心说应该是皇帝找他。难道是楚王提前回京了?
外面还是阴雨不断,刘愈与韩升一同进了皇宫,没往雅前殿,也没去峰翠宫,而是直往内廷方向走,到内廷时,又转个弯,到了一处宫殿,没从正门走,而是从侧门进去。
隔着屏风,能听到前面诸位大臣议论声,争吵似乎还很激烈。
“这是内议厅。”韩升解释道,“平日里朝议结束,若还有议则这里进行,能到这,至少也是二品以上官员。”
屏风是半透明,能看到瓦面有不少大臣,而老皇帝坐当首位置,不说话,而只是让臣子自己议。没有皇子和公主,议也都是六台衙门经常行走重臣。
本来刘愈也没当稀奇,本来一介武将,负责皇宫安全御林军统领,对于朝事应回避。但既然老皇帝让他来,就是想让他听听,说不定之后还会询问他意见。刘愈也就留心了些。这一留心听,才发现商议事不简单,是商议立太子事。
这当下可是忌讳话题,也不知是哪个朝臣不开眼上奏皇帝说起立太子事,而皇帝这次却没有像以往那般大发雷霆,只是叫来朝中数得上号大臣以及一些退休赋闲老臣,叫一起商议。说白了就是听听众位大臣意见。
这出发点是好,但刘愈心知现朝臣基本都是拉帮结派,跟诸位皇子公主走近不少数,泾渭分明,他们说出话也未必是公允,大多数都是为自己效忠皇子公主说好话。刘愈听了听,支持四公主和四皇子人多,这也是朝中势力划分体现,三皇子和五皇子相继倒台后,苏碧和苏壬也成为皇储有力竞争者。当然这是普通朝臣眼中看法。
为七皇子苏哲,也就是楚王说话近乎没有,当然没有人为九皇子苏彦说话。这也代表着两人朝中根本无自己势力,其他一些还算有名望皇子和公主,诸如六皇子、八皇子和长公主、二公主,也都有人支持,连刚回朝不久二皇子苏典也有老臣提出,说到“国有长君”问题。毕竟苏典是皇帝嫡子。
自始至终,老皇帝都不说话。
“刘小兄,你如何看?”韩升突然笑看着刘愈。
刘愈不由苦笑,这问题分明是不用问,朝臣意见显然都不符合老皇帝意愿。也就是说老皇帝肯定不会当众提出立楚王为太子问题,这不合民意。
“韩老哥,是皇上找我来,还是您老?”刘愈反问道。
“是皇上意思。”韩升突然看着屏风外道,“你没有注意,有个重要人,一直没吱声?”
刘愈看了看,果真记起右相袁博朗也始终没发表见解。照理说他是任右相,又是两朝老臣,说话份量不一般。
韩升道:“袁相态度,应该跟你我一样,一切都依照皇上意愿。这也是皇上此节骨眼上启用他为相初衷,有些话,若是皇上问起,你也要小心应答。”
刘愈这些还是明白,点头表示同意。
刘愈再盘算一下,楚王羽翼未丰,虽然已成年,但也需像顾命大臣一样臣子相辅佐,若说文臣方面以袁博朗为首,那武将方面老皇帝希望他刘愈稳定大局。刘愈再想,若是能将袁博朗拉拢过来,或许对将来时局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