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财政危机(第1/1页)庶门

    苏碧心情大好,不但投毒案了结,了却了她一桩心事,现刘愈又向皇帝提出了她连想都不敢想提议并获得通过,她也知道,如果这提议是她说出来,皇肯定会直接否决。

    这就是刘愈皇心目中份量。

    “能与母妃娘娘一同居住,多亏刘统领皇上面前进言,国丧之后还要请你和徐家妹妹过来共饮一杯水酒。”苏碧脸上一直挂着自然笑容,又道,“刘统领似乎有心事,是否想将本宫十四妹和林妃娘娘也接到府上?为何不当面向皇上提呢?”

    刘愈走太阳地被阳光一晒,困困欲眠,没想到这样也会被苏碧打趣,尴尬笑道:“下臣并不为此事烦忧。”

    “哦,那就是想我七弟事。”苏碧脸色恢复了平常冷峻,“楚王,可是被你接回来了?”

    “公主殿下这是何意?”

    刘愈没想到苏碧会突然拿这件事来诘问他,他本身也有些心虚。人家皇室亲姐弟,打断骨头连着筋。

    “刘统领切莫误会本宫之意,本宫对皇登基是由衷欣慰,至于楚王,刘统领还是早些接回来,免得节外生枝。”

    这话刘愈听起来就很舒服,这才是政治盟友应有立场。

    “下臣明白如何去做。”刘愈拱手笑道。

    刘愈并不见柴锦同行,苏碧还有有意并行跟他相谈,苏碧突然叹口气道:“难得父皇临终前会拨乱反正,立嫡子为储,如此,朝中之臣也不会有太多非议。九弟登基,要仰仗臣工地方众多,以后刘统领有事应多找本宫商议。”

    刘愈会意点头,二人相视一笑,眼看到了宫门口,四公主府上轿子也等候。

    见苏碧乘轿离去,刘愈也琢磨苏碧话中意思。

    现苏彦登基,苏碧并没有太多抵触,这与苏彦能力和原本朝中地位相关。苏彦没有党羽,所能凭靠除了刘愈就只有隋乂等几个毛卒,大事小事基本都要问询身边之人意见,而苏碧作为常年六台衙门奉差且身边幕僚无数信竹君,朝中地位较之前有升无降。

    而苏碧说“多商议”,意思也很明确,现皇帝身边所依仗,她和刘愈、袁博朗成三方犄角之势,只要她和刘愈遇事先有所商议立场达成一致,那大事上袁博朗这右相等于被架空。

    刘愈心说苏碧不愧是官场混迹多年,耍起手段一点不比他逊色,他也因而不能对此盟友掉以轻心。

    …………

    长安城局势很稳定下来,八月初六早晨戒严,到中午全城戒严就已解除。

    百姓生活已恢复了原状,至于国丧之下长安城宵禁以及不许婚庆,对平常百姓影响甚微。这年头娱乐活动本就少,入了夜平常百姓连蜡烛和桐油灯都舍不得点,早早便休息准备来日忙碌,有钱出去逛夜市甚而光顾娱乐场所至少也是富户阶层。

    八月初七。

    御林军依旧不得钱回踪迹,连楚王那边也没有消息传来。刘愈一早就到了皇宫,因为实太劳累,他原本打算后半夜去皇宫伴驾守灵,一觉却睡到了早晨。

    皇宫里并无异样,只是御林军轮休和训练已暂时取消,戒备上加强了一倍,宫门依旧只开正门一处。虽然这一日没有午朝,但大臣们还是一身孝服,早早进宫为先皇守孝。

    正英宫门口,正遇上守灵一夜,准备回去休息苏彦和小鱼。夫妻二人昨晚一夜都正英宫,现小鱼虽然不是皇后,但也是以皇皇后身份守灵。见到刘愈,苏彦匆忙跑过来。

    “注意点仪态。”刘愈见苏彦过来,低声提醒道。

    “哦。”苏彦挺起腰杆,从怀里拿出两份奏折道,“师傅,这是袁相今天给我两份奏本,有些麻烦,师傅帮忙出个主意吧。”

    刘愈打开,其中一本说是关中旱情,因为赈灾粮食紧缺,很多地区百姓存粮已,饿开始将刚出苗南洋甘拔出来吃,地方多次催促朝廷再拨赈灾粮款。而另一份,则是上奏皇,朝廷已三个月没有发文官饷银,想让皇帝赶紧解决。

    说白了两份奏折都说一件事:缺钱!

    “跟户部人核实过没?”刘愈抬头问道。

    “袁相来上奏本时候说过,因为今年关中大旱,父皇免除了关中地区赋税,而外地夏赋,还没运到京城。袁相还说,即便将夏赋运过来,也无法解除燃眉之急。”

    刘愈明白袁博朗意思,前段时间朝廷因为关中旱灾往各地征粮,其实很多地区已预支了今年夏粮,是当地地主和富户垫付。加上关中地区赋税无收,也就是说这一批夏赋会少很多。

    富户人家谷仓粮食发烂,百姓却处饥饿中,朝廷甚至连官员俸禄都发不下去,这就是现如今大顺朝廷现状。老皇帝留下是一个完完全全烂摊子。

    苏彦见刘愈不语,问道:“师傅,有办法没?”

    刘愈道:“将你四姐和袁相召来,一起商议。”

    苏彦马上让随行吴公公去传召。

    雅前殿内,又形成了三方议事格局。袁博朗先说话,将关中旱情和朝廷财政困难一一都说了,口头表述要比奏折上所说详细多。后袁博朗请旨皇帝解决这问题。

    本来相国作用就是主持国政替皇帝分忧,这些钱粮事是国之根本,换做是袁博朗前任徐翰,这些问题早就拿出合理方案请求皇帝圣裁。而袁博朗,只会将下面问题集合起来,如实上奏给皇帝,等于是推卸责任。不过袁博朗为相也有其优点,那就是他耿直,不会瞒报,就是说皇帝不会对下面百姓疾苦一无所知。徐翰再精明,有些解决不了问题也会压下来,用非常规手段去解决,比如说征派苛捐杂税,或者干脆不去理会任由事态发展。

    苏彦面对袁博朗请奏,根本是半点主意都欠奉,只好求助地望向刘愈和苏碧。

    刘愈道:“皇上,这批夏赋过来,不如先用以救灾,至于朝廷官员俸禄可暂缓发放。”

    袁博朗驳斥道:“官员乃是我大顺朝廷管辖地方基础,凭何要暂缓发放?”

    刘愈冷笑道:“那袁相意思,您今天领不到俸禄,家里就没米下锅了?”

    袁博朗登时语塞。大顺朝廷中,官员俸禄虽然不多,但基本朝廷都给归置了产业,有屋住有衣穿,每月除了俸禄还有俸米,衣食不愁,就是单靠田产收租也不至令其饿死。这还不算那些贪污受贿所得巨额收入。官员向朝廷哭穷,矫情成分居多。

    袁博朗气息有些不太顺畅道:“就算官员俸禄可暂缓一些时日发放,但即便夏赋全都运抵关中,也不足以解决关中旱情。这又当如何?”

    刘愈本想说“这事情怎么解决你当国相不管难道要求助一员武将?”当想到这天下如今是苏彦天下,这种一推六二五事他还是不会去做。

    刘愈看了看一直不做声苏碧道:“不知信竹君殿下有何好见解?”

    苏碧脸一撇,行礼道:“回皇上,臣妾并无见解。还是刘统领主意多,不妨由刘统领拿个主意出来。”

    这事情并不涉及她根本利益,她也就懒得插话,这麻烦事摊谁身上也不好解决。

    刘愈也明白,现不是大顺朝廷没钱,国家也算安定富庶,只是并非藏富于国,财富都被那些大商贾大地主所垄断。

    “皇上,您看卖官如何?”

    苏彦“啊?”一声大吃一惊,即便以他那不多见识,也听说过卖官这等事,只有国之将亡时昏君才能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