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新皇朝议(第1/1页)庶门

    李遮儿选了两个婢女,一个十三名叫喜儿一个十五叫小英,都是小门小户人家女子,算不上美,手脚轻人谦卑也会干活,主要是符合李遮儿眼缘。

    居里设施配套齐全,也不需要去采购什么,唯独要将周围市场和日常所需用品店铺摸清楚,瞿书很周到地带刘愈和李遮儿周围转了转,安全方面瞿书很自信,因为这周围正是车马帮地盘。将东西都规制好,连婢女房间也准备完毕,天色也渐渐暗淡下来。刘愈外一天也没吃什么东西,李遮儿亲自下厨做了晚饭招待瞿书。

    饭菜没上桌,瞿书便借故告辞,好像刻意不想打扰刘愈和李遮儿二人世界。刘愈给李遮儿留下一笔银子便要离去,李遮儿亲自将饭菜端来放下,问道:“老爷,您不留下?”

    第一次有人称呼他“老爷”,刘愈乍闻听很不习惯,他印象中“老爷”总能跟养尊处优显得没事只会调戏婢女色老头相联系。

    再者说他还年轻,谈不上有多“老”。

    “遮儿,能换个称呼吗?听着不习惯。”刘愈笑道。

    李遮儿羞赧低下头道:“不称呼老爷,还能称呼什么?遮儿现已是您妾侍。”

    古人说是三妻四妾,但严格来说是一妻多妾,正妻地位不用说,妾上也分等级。像一般大户人家做妾,男人是无权将她们买卖或是送人,她们地位近似“平妻”,就好像李遮儿,而如果是卖身为奴婢女被男人宠幸而升格为“妾”,其地位还是没有根本改变,她们虽然也是妻,但仍类似于婢女。

    李遮儿毕竟曾藏云坊度过了自己少女时代大多数时间,总是会有些自惭形秽,刘愈面前她也显得加谦卑,将自己当作是一般妾侍婢女地位。她心中,只要能刘愈身边,有没有名分并不重要。

    “以后还是称呼我公子吧。”刘愈想起韩家姐妹对他称呼道,“以后你正式过了门,再说称呼也不迟。等皇选妃这件事过去,我也会将你迎进门,早日一家人团聚。你休息,我先回了。”

    刘愈虽然没有留下与她正式行夫妻礼节做真正夫妻,但刘愈说“一家人”团聚,就已将她列为了自己人,也让李遮儿失落中有些感动,她也加期盼正式进刘家门那一天。

    刘愈毕竟还是没留下,一个人走出门,侍卫还巷子口等候。刘愈出来,倒是很意外地见到一个人,瞿书,正站墙角,像是故意等他,见到刘愈,促狭笑着迎过来。

    “瞿当家,还没回?”刘愈诧异问道。

    “下就是想留下来印证一下自己猜测,没想到刘将军还是不肯留下,要早早回去向夫人报到,外界所传看来并非没有道理。”

    瞿书算是个很慧黠女孩,说话俏皮中带着几分类似打趣言语,她打趣绝不像曲宁那样话里藏毒。

    刘愈自己知道外界所传自己是何等一个“妻管严”,没想到瞿书会拿这件事相联系相打趣。

    刘愈见瞿书身边连随从都支开单独这里等候,知道她有事,便问道:“瞿当家到底有何事?”

    “下只是有一件事相告,近长安城多了一伙人,来历不明却又很阔绰,甚至还多次向车马帮示好许诺会以丰厚报酬相拉拢。”

    刘愈蹙眉道:“那瞿当家是如何应对?”

    瞿书一笑道:“若是下所料不差,他们应是勾结兴庆会对我车马帮不利那伙人,如今兴庆会日落西山便想再打我车马帮主意。刘将军放心,不论是出自私仇,还是您和我兄长关系,下都不会跟朝廷有半点摩擦。”

    刘愈点点头,说半点摩擦没有言过其实,其实这些混混帮派本来就为朝廷所不容,摩擦之事难免。

    “只要车马帮一心为长安城安宁谋福祉,朝廷也自然不会刁难。”

    这算是一次君子之约,现整个长安城防务都刘愈一人掌控之下,只要刘愈发话,下面人自然不会去针对车马帮。如此一来长安城官面和黑面都能被朝廷一手掌握,双赢局面。

    …………

    八月初八。皇继位第三日,也是皇当国以来第一次午朝朝议。

    因为长安城还处国丧之中,皇宫里一切都以先皇丧事为先,原本峰翠宫或是偏殿举行朝议改六台衙门皇宫临时办事处举行,不大房间里挤进来三十多名大臣,连空气似乎都有些浑浊。

    这一日小雨,每个朝臣来时身上所穿孝服都或多或少淋湿了一些,本来同僚间边走边还漫不经心聊着,进了六台衙门,见到皇当首位置端坐,也就没人再出声。

    右相袁博朗、御林军总统领刘愈和信竹君苏碧,算是如今皇身边得权势三个辅政大臣,此时也都赫然列,三司六部高级官吏,除了有特别差事也都今日朝议人员名单中。

    朝议照理是由右相袁博朗来主持,而皇只作为旁听者,今天所议内容,按照规矩皇帝有任何时候诘问权力,当然皇帝也可以自始至终不说话,朝议根本是解决问题,问题都解决了,皇帝是否发表意见无关紧要。到朝议后,才是朝臣单独奏本时间。

    朝议内容也不算太多,第一便是长安城治安,两位京府少尹隋乂和柴锦要向皇帝和朝臣禀明,柴锦嘴笨,这种事还是由隋乂来说,大致总结起来就是“长安没事”,百姓日常生活并未因国丧有太多影响。长安没事,两个京府少尹功不可没,苏彦也礼节性赞扬了几句,这时苏碧却提议,将隋乂提拔为京兆府尹。

    苏碧提议时特地看了刘愈一眼,意思就是“互利互惠”,隋乂算是刘愈人,提拔了盟友属下等于是为自己增加一个筹码。本身这提议也合乎情理,长安城京兆府尹确缉盗案之后空缺了很久,是该从两个京府少尹中扶正一个。隋乂和柴锦,明眼人一看就能明辨好坏,柴锦任上多算是个混事混经验驸马。

    这提议出发点是好,但袁博朗却有异议,他认为隋乂既然是都察院副都御史兼京府少尹,要提拔,应该是都察院中再擢升,而不是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等同降职。而袁博朗提议是由这次关中赈灾中表现优良地方太守升任京兆府尹,算是平级征调。

    现长安城治安至关紧要,刘愈不想将这京兆府尹空缺留给他人,这个职务上,他跟苏碧心思一样,就是一定要留自己人手上,方便他对长安城内外情况掌控。

    “皇上,京畿安危涉及皇室安危,臣以为当找熟悉长安城人来担当京兆府尹职位,这点上,隋少尹加适合。”刘愈当众提议道。

    本来隋乂跟刘愈关系不一般,刘愈并不适合发表意见,但这时提出来,也并没有人会觉得怎样,毕竟刘愈其实婉言谢绝袁博朗给隋乂升官“好意”。

    凡有事不决,事情就要交给皇帝来裁决,而恰恰京兆府尹空缺涉及地方官任免,本是吏部差事,刘愈打个眼色,苏彦刘愈写今日朝议总结上已清楚明白,这事情要先问问吏部尚书阮万齐意见。阮万齐是那种很会见风使舵人,这时很谦卑地请皇帝“圣裁”。

    “朕觉得还是刘统领意见比较中肯。”苏彦道,“京兆府尹事关长安城安危,朕当国之后,是应该找个熟悉长安城人来担当此任。”

    话都是刘愈提前教苏彦说,苏彦说出来虽然还是有几分没底气,好有几分君威,令人慑服。

    京兆府尹空缺有了着落,第一件朝议也算结束。之后户部和都察院人分别汇报了关中旱情和救灾,以及这次救灾中办事不利地方官员任免情况,近都察院人基本都被老皇帝派到了地方监督官员赈灾,连国丧都没来得及赶回来。

    这些基本没什么可议,灾要全力救,而救灾不力该免就免该罚就罚,就怕有官员借着灾情中饱私囊,但这次奏报中并未提到中饱私囊者,真有没有还不好说。

    朝议一种稍显悲痛气氛中进行,毕竟是国丧,有些事能避讳还是要避讳,但凡与先皇旨意相关,很多要跳开甚至要写下奏本单独奏对。直到过了午时,六台衙门办公所里还是没有要开午饭迹象。

    后一个议题,也是今日议题中重要一个,就是卖官以及设立商贸司事。

    本来已成定案,皇帝只需要当众宣布一下即可。但也许是当日袁博朗不服气,又或是这事太有伤国本,今日朝议中,提出反对意见大臣很多,近乎人人都反对设立商贸司,连卖一些闲官提议也暂时无法获得通过。

    朝议没有结果,若是皇擅自作出决定会认为是武断,不尊重朝臣意见。本准备朝议完各自回家吃饭,现也只能暂时先开午饭,算是中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