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集 权(第1/1页)庶门
袁博朗虽还想坚持,但他身后人已选择妥协。官上任三把火,现皇登基烧火大,没人想被这把火所牵累。之后商定已无太大意义,只是一些细节上作敲定,大臣们态度上妥协,但立场依然不会变,跟刘愈梁子也算结下。
操办商贸司,还是由刘愈一手操办。因为这次朝议变故,连帮手事袁博朗也不想提,意思是让刘愈自行解决。
本来刘愈打算朝议上提出让藩王进长安城朝贺事宜,但一想此事事关礼节,由他来提不合适。趁着朝议解散后,便跟袁博朗提了一句,袁博朗正为商贸司事恼火,闻言不由冷哼一声道:“这些事,老夫自有打算,毋须刘统领操心。”
“师傅,看来你得罪不少人。”
六台衙门后堂,苏彦用带着几分歉意目光望着刘愈,说道。
“动了他们蛋糕,他们要记恨也拦不住。一会兵部人来议事,准备一下。”
“师傅,什么是蛋糕?”
蛋糕说起来还是西洋东西,现尚未传入中土,刘愈不想跟苏彦说些废话,将御林军那边传过来边关奏报递给了苏彦,道:“这是定国侯奏本,他还是执意要开战。”
苏彦看了奏本上文字大感头疼,之前刘愈也说过,朝廷连救灾钱粮都捉襟见肘,何况打突厥。之前让定国侯刘兆“量力而为”,看起来刘兆并不太理会其中意思,只是一再催促粮饷。
“师傅。要不……你写封信劝劝定国侯?”苏彦试探着问道。
“他何时听过他这儿子意见?今天讨论军务并不包括边关战事。主要是长安城戍卫。态度上你别太倾向于我,等讨论出结果再说话。”
很任兵部尚书郑昶会同兵部人前来,因为军务和政事分开,因而朝议上也会分开议论。以往政军会由右相一肩挑,但现下袁博朗只负责政务,而刘愈已将长安戍卫军权控制手,袁博朗也无法插足。皇登基很长时间里,军务会议都由刘愈来主持。苏碧和袁博朗都不会出席。
其实长安城防务也并无太大变化,只是原本东水营正统领因与晋王勾结被削职,因护槽司马董书这次拨乱反正中立下功劳,兵部提议由董书接任东水营正统领。
这提议也获得刘愈认同。若非董书,长安城会免不了一场战乱,若起战乱遗祸不浅。
原本护槽司马只是营中副将级别,一次提升到正将,还要统领全军,刘愈只怕这董书不足以担当,于是又提出从御林军中调拨人手过去帮忙当副将。如此刘愈便可安插亲信董书身边。一方面辅佐一方面监督,加强刘愈对长安戍卫控制。
兵部人虽然都明知道刘愈有擅权嫌疑。但皇对他信任,他们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第二项议案是由刘愈提出,要将城中六防司整合起来,成立总防司衙门。
长安城内防司分权,本来就是担心若是整合一起会形成制约御林军力量,形成分庭抗礼局面。如今刘愈提出要成立总防司衙门,兵部人意见颇多,认为如此会不利于长安城戍卫。
刘愈是出于加强控制考虑,现城内防务可说是一盘散沙,六防司兵员质量参次不齐,本身也无统一调配性。刘愈一方面想将他们整合,重要是他想将城内防务牢牢掌握自己手里。现苏彦这皇帝各方面势力都很薄弱,全靠刘愈和苏碧支持,而刘愈和苏碧势力毕竟有限,现刘愈怕是右相一派势力崛起。还有钱回和楚王对皇帝位威胁。
郑昶还是有意见。刘愈道:“郑尚书,城里总防司衙门不过是权宜之计,等来年长安城局势平定,总防司衙门就会撤除,不会长安城防务上形成尾大不掉局面。”
郑昶问道:“那前锋将军你意思,是何人来担当总防司衙门总统领之职?”
刘愈跟玉南门防司都尉李糜关系兵部也不是秘密,为了不引起郑昶和兵部中人对他擅权非议,也为了平衡势力,刘愈道:“不如总防司衙门不设总统领,而只设两位统领,互相有所牵制。第一位统领,本将军提议由兵部侍郎胡朝忠来担任,而另一位统领,则应从原本六防司衙门六位都尉中择优而取一位。”
刘愈提议平衡了总防司衙门权力,让兵部以为自己总防司中有一半控制权,刘愈也没说将总防司权力一把抓,只说另一位统领从六位都尉中择优而取。这就让郑昶等人反对意见减少了许多,经过商定后,本来难以成事总防司衙门也就此定案。
兵部人以为将内防司控制了大半权力,但刘愈这明显是玩“小聪明”。刘愈提出以兵部侍郎胡朝忠为总防司统领之一,看似是将权力交给兵部,但胡朝忠可是胡轩父亲,因为胡轩现不显山不露水,这层关系那些兵部人也根本无从知晓,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而“择优录取”,说好听,但考官是谁,还不是刘愈?造成一种正当竞争假象,后取决权还刘愈手上。到兵部人将来回过味,事已成定局。
总防司衙门事谈妥,刘愈再提出征兵事宜。
刘愈有征兵想法,是因为瞿竹之前一句话所引起。瞿竹说现下长安城外大旱遍地,重灾地区只要给一口饭,灾民连儿子都会卖。刘愈当即便想起关中地区征兵。一来边关战事令长安城周围戍卫军队及团练抽调过半数,兵员紧张;再者救灾钱粮也不能养闲人,刘愈还想培养起一支完全忠于他军队。
征兵事近乎每年都有。兵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只是这支军组成方式上有些看法。郑昶认为不宜军中调度,适合让东水营和南大营人自行征兵补足兵员配额。刘愈则主张军必须**,不能以次充好将南大营和东水营战斗力削弱。
现长安城各大势力重洗牌,只要不四公主麾下,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站右相袁博朗一边,郑昶也是其中一位,听到刘愈提议后带着一份疑窦,问道:“前锋将军是要建一支军队?长安城周围有南大营和东水营。难道不足以戍卫长安城?”
“本将军之意,并非成立一支军队,而是成立一支地方团练,战时汇集,每年农闲集合操练,一切规制都与团练相同。士兵也并非常年驻于军中。”刘愈解释道。
听到是组建团练,郑昶便觉得是有点小题大做,他还以为刘愈要建一支“刘家军”。既然只是团练,他也就不想去跟刘愈结怨,毕竟刘愈现权势不小。他现既要跟袁博朗立场一致,还要保持跟刘愈和平相处。否则两边都会令他职位不保。
扩军事商定,军负责人上又有所争执,郑昶认为既然是征兵,就该由兵部人来负责,而刘愈则想让齐方和张无诸来负责这支军组建和训练。
长安城外两大营势力盘根错节,想将两个毫无威望人提拔起来统调全军,既不能服众调配上阻力重重,还会令旁人觉得刘愈擅权。而刘愈长安城外能调用也只有齐方和张无诸,由他们组建一支军,这是辛苦活,本身军战斗力又偏弱,才不会引起右相一派太大反对意见。
“征兵应与救灾之事一并进行。”刘愈后说道,“凡是入选军者,不但朝廷给提供口粮,还有俸米供家人生活,比普通灾民口粮多出一些,如此一来会有多人踊跃参军。”
兵部人没再就此问题发表异议,军事会议也以刘愈一人独角戏方式结束。
…………
朝议结束,刘愈不但要负责长安城戍卫统调,还要负责政务上商贸司建立。下午刘愈便去见了韩升,想请老友帮忙。
韩升还是一副悠然自得,没说帮忙,但却给了刘愈一个提议,既然没有人手就直接找商人来当帮手,反正终商贸司也是商人负责。
“如果你没合适人选,老朽倒可以帮你介绍几个。”韩升后笑道。
一语点醒刘愈,刘愈认识商人虽然不多,但却有一个很有能力大商贾——隋妤,隋家大小生意实际掌权人。
“韩老哥不当丞相真是屈了才。”刘愈笑着恭维道,“至于人选,下有合适,不劳韩老哥你挂心。”
匆匆见过韩升,刘愈便急着去找隋妤商量此事。
去了悦来居才被伙计告知东家去了前锋将军府,刘愈白跑一趟。
回到家,徐轩筑正跟隋妤商量买田买地事,朝官俸禄被削减,但军将俸禄是半丝都没克扣。徐轩筑自从当起主妇,便像一个地主婆一样,拿到俸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变成固定田产。
长安城周围水利发达,基本没受旱情影响,但因受周边旱灾连累,地价也一降再降,这么好时机,徐轩筑紧忙找隋妤来商议买地事宜。
见到刘愈,隋妤还是像个小女儿家一样手足无措。当听到刘愈提及建立商贸司事,隋妤恢复了大商贾应有睿智:“刘将军,不知商贸司少监可是以纳捐银钱多寡来决定?”
刘愈点头道:“既然是卖官,自然如此。”
隋妤马上道:“那是否限定,商贸司少监必须是男子?”
刘愈一愣,随即一笑,他明白了隋妤意思。这商贸司少监,说起来就是商会会长,身为长安城大商贾之家掌权人,隋妤自然不想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