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出兵(第1/1页)庶门
这是刘愈自从从军以来第一次正式带兵出征。【】
以前他用都是野路子,没这般正式。作为皇登基以来第一次出征,本来皇应该亲自出城为刘愈践行,但因为此行是对内战事,一切都以低调为主。甚至连御林军出城都是分批进行。
所调用兵马,从南长安大营调步兵两千为右军,从御林军调步兵两千为左军,再加上女军四千为中军。这是刘愈所带全部兵力。而后勤方面主要由南长安大营负责,各路行进和布防,一切都突显前后慢节奏,赶路紧急,进入叛乱区之后减速慢行。
这次平叛基本都是以步兵为主,毕竟现如今大顺朝骑兵都聚集北部边关准备与突厥一战。而刘愈所能调用骑兵,满打满算不到五百骑。
叛乱已经蔓延到关中中部以南大多数地区,使得关中南部赈灾也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流民都放弃家园向北迁徙来躲避兵祸。也有很多难民加入了叛乱队伍。
叛军中,比较有声望是地处东部回城一带福成和相对靠南陆九。其部下相对有军纪,明抢方面也只是应对官府和富户,面对灾民他们还发放粮食来扩充军队。因为福成一系叛军相对靠北,是东水营南下之后首先清剿一部,与福成叛军两次交战中,福成叛军基本都以溃败结束,但因为朝廷有令不得以残杀来对待叛军,因而东水营大军也并未展开追击。福成叛军已经分散到周围六七个县城。据城而收。
至于南部陆九一系。则因为旱情严重,加缺粮一些,向北发展被齐方和张诸所招募军做阻隔。虽然军装备尚不齐全,所用基本都是地方团练武装,但这些武装也比叛军先进不少。地方叛军遇到军也不敢战,躲躲闪闪基本是游击战。到处都有叛军,也并不止福成和陆九两路,加上地方旱灾和流民处处。给朝廷平叛端增加了很多难度。
到大顺朝,关中之地徒弟为肥沃,养育了二三百万人口。虽然有很多地区旱情很轻,但因为这次叛乱蔓延,使得整个关中之地都处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军队越往南,见到境况越为不堪。因而这次平叛是和救灾一起展开,后续而来粮草,也要运抵到灾区,这次平叛出兵明目是由刘愈协同地方分发赈灾粮米。
因为流民问题,大军行进速度也不是很。原本计划两天抵达重灾区,结果到第三天下午。中军才路过关中中部城市录城。录城城外,大军也是第一次夜驻,刘愈也要汇总各方面消息,确定后战略问题。现各路叛军混杂,先清哪一路,或是以何种方式来平定叛乱都是摆他面前问题。
对于内战来说,刘愈可能还是想以抚为主。叛乱之众,大多数都是活不下去灾民,只要有口饭吃,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继续对抗朝廷必要。可现刘愈不单要面对一些活不下去才叛乱饥民,要面对那些有政治目叛乱匪首,有淮王一系人暗中作梗,提供给这些叛军武器装备上支援。毕竟铁质兵器民间还是为少,总不能拿把菜刀上阵杀敌,斩木为兵也不适合跟正规军作战。叛军所用武器,基本也都是地方团练仓库废旧武器,甚至有直接用铁杵和铁铲之类农耕器具为武器,也不需要多先进,他们靠是一股气,冲上去抢完了,集合回来分发了粮食,然后再准备下一次哄抢。
有很多县城叛军为患之后就处于封闭状态,因而即便重灾区,也有很多城市仍旧处于朝廷绝对管辖之下。现地方叛乱只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继续向北,往关中中部偏北方向挺进,这条路上困难重重。一来是接近天子脚下长安城,地方团练势力也准备充分,他们面对打击加严厉,很多县城他们也法进入。二来是向南,也就是汉中之地发展,这条路同样充满荆棘,毕竟汉中和关中之间隔着天然屏障,一些险关和要隘不是一些普通叛乱农民军可以攻破。
现地方能抢掠县城基本都被叛军抢掠了一遍,现叛军为了生存下去,继续扩大规模,将多目光放了那些县城之外高墙之下地主庄园之上。因而这时叛乱多是地主武装和流民武装对抗,这些庄园中有武器有粮食,有人丁和财富,是以前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风水宝地,好似世外桃源。现他们有了组织,有了带头,就加肆忌惮,反正饿死也是饿死,不如跟这些平日里高高上地主阶级斗个你死我活。
有地主庄园是被硬生生攻破,要么是从正门,要么是从周围高墙爬进去,总之这些灾民也有自己办法。强行攻破之后,里面人丁被杀戮殆,而妇女也多半不能幸免走兽侮辱。这也跟平日里两个阶级仇视心态有关。不过一些地区用方法相对温和,有很多地主为了不遭受灭顶之灾,主动拿出粮食来接济地方叛乱势力,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势力,还可订立互不侵犯条件,如此一来,对方对叛乱纵容也使得叛乱发展很迅疾。
其实刘愈关心还是地方上原本种植南洋甘情况,从朝廷大肆发展力度来看,很多地方都只种植了这一种农作物,现距离收获季节大约还有两个月。地里南洋甘成片也没人管,显然灾民们并不觉得朝廷推广是什么好东西,而南洋甘苗也不是什么美味佳品,他们权当是朝廷灾年鼓励他们种了些没用草。这使得刘愈看到荒废地里南洋甘很心疼。
要是跟淮王开战,这些可都是再合适不过军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