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沟通问题(第1/1页)庶门
刘愈不是不想写这檄文,只是他对古文行文不甚精,他没能写出令世人感觉逆王罪行令人发指文章底气。【】:看小说
如果要照搬他也没现成,隐约只记得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云云。不适合今日局面。
刘愈笑道:“若是袁相不愿写,倒还有个人选,他或许能胜任。”
不但苏彦提起兴致,连袁博朗也是一诧,原本他认为写檄文之任非他莫属,便这里倚老卖老。
“何人?”袁博朗问。
“就是柴驸马喽。他可是古往今来少有大文豪,本将军见过他文章,真是……令人惊叹。较袁相文采也是不遑多让。”
说别人都好,偏说是那个人所知榆木疙瘩。而且拿他来跟袁博朗这样老学究相比,袁博朗心中气不打一处来。
“你叫他来,老夫跟他比比!”
“既然如此,那就请皇上传召柴驸马过来,当众与袁相比试一下谁写檄文好。”
柴锦听到传召过来,还一脸茫然,当得知是要他跟右相比试文采,登时脸上少有露出笑容。
“要比试文采,那是很好。”柴锦说话袁博朗也没听懂,大致觉得他是自夸文采好,这令他气恼。
“刘兄,这是比什么?”柴锦看着刘愈。
“比写檄文。”
“檄文?”
柴锦想了想,点点头。道:“应该没问题吧。”
袁博朗闻言也不禁惊讶,难道这柴锦平日是深藏不露之辈?否则他哪来这么大自信说“赢右相没问题”?其实柴锦所说和袁博朗所想根本并非一回事。
柴锦说是“檄文是什么我大概知道。写一篇对付对付应该没问题”。
然后一场别开生面比试檄文便朝廷几个政要面前展开了,旁观人不多,但纯粹是看热闹,包括刘愈内也自信写不出好檄文出来。
只见袁博朗似有成竹心,运笔如飞,而柴锦那边便大眼瞪小眼地看着对面袁博朗,提着笔,本来想好几个词也写不出来了。
“葫芦。赶紧写,不然你就输了。”刘愈旁低声提醒。
柴锦看到袁博朗那沉着镇定模样,心理上已经认输了,挠挠头,将笔一甩道:“还是不写了,没必要。”
那边袁博朗本来正憋着一股劲要跟柴锦比个高低,听到柴锦说“没必要”。还以为柴锦是看不起他,觉得跟他比实所必要,不比也赢定了。
实际上柴锦想说“右相这么厉害,还是没必要写了,反正输定了”。
这就是跟一个笨人沟通不便所产生误会。
袁博朗当场发怒,指着柴锦道:“姓柴。别以为你后面有信竹君给你撑腰老夫就不敢骂你,若是你不写,老夫连信竹君也一块骂!赶紧写,让众人品评!”
柴锦见袁博朗怒气冲冲模样有些胆颤,平日里袁博朗待他还算和气。今天也不知吃错了什么药竟然对他大吼大叫。看了似笑非笑刘愈一眼,柴锦奈提起笔。端着笔迟疑了半晌,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而那边袁博朗檄文已近尾声,洋洋洒洒一大篇,袁博朗也真是被柴锦逼出了全部实力。刘愈看看也差不多了,对柴锦道:“葫芦,随便写点意思意思,考试也不能空着考卷不是?”
柴锦听到刘愈话,心里便觉得舒服很多,微笑点点头,提着笔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比袁博朗还要早交卷了。
袁博朗写完后一个字,放下笔,看到自己文章也觉得神清气爽,再一看便又觉得气愤异常,被自己文字所感染,端对那“逆天而为逆王”产生一股恨意。这也正是这篇檄文要达到效果。
抬起头,却发现柴锦已经写好“交卷”了。心下一骇,柴锦刚才还一个字没写,这么便成文,难道他真有鬼神莫测本事。
此时皇正端着柴锦“卷子”看认真,边看还边笑着点头赞叹:“挺好。”
提着檄文走过来袁博朗加怀疑,作为皇上,通常是不会轻易赞美臣下,这是帝王御臣之术,不能让臣子产生骄傲之心。现这般赞美,那一定是发自由衷,也就说明柴锦檄文写不错。
当然那只是对一般帝王来说,苏彦完全不懂这个,看到檄文上有几个字,他还全都认识,便由衷感慨“挺好”,其实他是想说“能写出来,字我还都认得,已经挺好了”。
苏彦一抬头发现袁博朗已经走过来,此时袁博朗还想探头看看柴锦写文字,苏彦将手中檄文一合,道:“袁相也写好了?”
袁博朗恭谨道:“正是。”
说着便将自己写好檄文递了上去。
刚才柴锦檄文苏彦还能说声“挺好”,现看到袁博朗檄文,苏彦只能瞪大了眼,上面基本上每一句都有他不认得字,连读都读不通文字,他也难以断定好坏,看了不到一半,只好面带尴尬和求助目光望着身旁侍立刘愈。
皇这举动完全落袁博朗严重,袁博朗自己博学多才,也就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文字别人能看懂,刚才皇还赞叹柴锦檄文写好,怎么轮到他这就这么一副吃了苦瓜表情?
“还是袁相写好。”刘愈大致看了一下便下了定语。
苏彦马上附合道:“刘将军所言极是,还是袁相国写好,你看这……字字珠玑,写好,写好。”
写多好,他也形容不出来,只是顺着刘愈意思说。
袁博朗此时已经收起了傲慢之心,他认为是皇不想打击他这个老臣才敷衍于他,否则也不用等到刘愈意见之后皇才赞他一句好。他想知道柴锦写是什么。
“请皇上将柴驸马檄文交由老臣一观,老臣也当学习一下。”
苏彦再看刘愈一眼,刘愈已经将袁博朗檄文拿给徐轩筑看,没理会。苏彦觉得也没什么,便将柴锦檄文拿起来道:“袁相要看,那就看吧。”
袁博朗恭谨地结果柴锦檄文,打开一看,登时倒吸一口凉气,上面只有八个大字——
“逆王道,臣必讨之。”
如果换做以前袁博朗看到这样檄文,一定会破口大骂其不学术。但今日再观,便觉得这八个字好像有一股魔力,逆王道,交待了事情起因,而“臣”一字也深含意味,事君者为臣,有不臣之心,当然要讨伐之。
八个字,多一个则显累赘,少一个便不达其意。真是自古檄文典范。
而他檄文,洋洋洒洒一大堆,对于博学多才者也多只是会赞一声写好,对于普通百姓,写是什么都未必知道,提不起那股百姓反抗奸佞决心。
袁博朗再看柴锦,也觉得他也不再像以往那般愚不可及,头上也好似带着光环。
“皇上,臣请将这两份檄文同时公告天下,让天下人共讨逆王!”袁博朗请旨道。
苏彦有点莫名其妙,点点头道:“那……行吧。刘将军认为如何?”
“不如皇上就依袁相所请。”
刘愈也没想到柴锦檄文对袁博朗会形成那么大影响,他只是认为袁博朗有意卖弄,要让天下人来点评一下两份檄文好坏。毕竟人家也出了力,就趁他一回心意也不可。
…………
檄文发往各地,也就意味着朝廷正式展开了对逆王讨伐。
写“逆王”而非指名道姓,虽然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现下但凡明理之人都能看出,这逆王说就是四大藩王,其中又以淮王为首。
本来朝廷要伐逆,而反叛者必然第一时间回应,举起“清君侧”之类大旗。而这次却让那些藩王们很为难,朝廷先下手为强也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谁露头谁就是“逆王”,他们没有达成共识之前,还是怕盟友会反水。
因而朝廷发布檄文之后,藩王那边短时间内也没回应。
天下间好险暂时陷入了宁静,但战场上却一刻都未休。
淮军作为出头鸟,经过几次整顿之后,已经发起了对江北地区下一轮狂攻,从潼关到前线十六座郡城都好似摇摇欲坠一般,战火随时会蔓延到潼关之下。
此时潼关内,刘愈心思却不遥远千里之外江水之畔战场,他们首先要面对,还是那支神秘先锋军,从御林军密探情报显示,这支先锋军距离潼关已不到百里。
因为敏郡主等使节并未返回与他们接头,而潼关内又是风平浪静没有消息传出。这支先锋军也搞不清楚现如今潼关内状况,檄文虽然是来自潼关,却是从长安城发往各地,因而他们也并不知皇銮驾是否如消息所言就潼关内。
骑兵毕竟不似步兵,来去也,这支先锋军虽然逐渐逼近潼关,刘愈还是不敢打草惊蛇。以潼关内现有骑兵数量和实力,想要全歼这支先锋军近乎天方夜谭。指望这支先锋军来强攻潼关也是不可能。
想捕获身姿矫健猎鹰,唯一也是好办法就是设下诱饵。
而刘愈已经早前一步,让瞿竹率五百御林军迂回埋伏,准备这支先锋军回撤路上设下埋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支持,就是我大动力。手机用户请到qidian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