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州之战(下)(第1/1页)庶门

    徐州之战延续到第十三天,战火却好像停了。【】

    没有援军,围城淮军似乎也不想再做过多损耗,闵少顷带着守城军将巡查过各处城防之后发现,淮军后撤了五里驻扎,且将围成西、北两侧空出,难道他们是想诱徐州守军来一次反击?

    淮军暂撤,对徐州大小官吏以及平常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很多大家族已经准备举家往淮北北一代迁徙,如果朝廷和淮军徐州这样城市再打下去,不但守军会征调人丁和钱粮,城破之后淮军也难保不会展开抢掠,对一些豪门大户来说,人丁和钱粮都是家族发展下去后盾,损失不起。

    不但豪门大户想迁走,连普通百姓也准备弃家做流民。

    淮地百姓已经有几十年未经过战乱,战火之下,乡土情结已不是那般重要,重要是小命,命都没了,其他都是空谈。徐州被围攻之时城里百姓每天都担惊受怕,现有机会迁走,他们也迫不及待收拾家当。

    闵少顷得知这消息后,第一反应是,不能让徐州城成为空城。

    于是他马上下令,徐州各城门战事结束之前不得开启,若有军民百姓想离城者,格杀勿论!

    守军和百姓之间矛盾瞬间激化,闵少顷也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闵少顷已经不乎百姓如何看待他,他所考虑是朝廷,以及徐州城安危。如果百姓会受苦。他早就降了淮王。现就是想投降。淮军也未必会给他这机会。

    派出探子查看过西、北两侧之后,才发现淮军并未这两侧设伏,而东、南侧淮军也逐渐后退,似要往江水边撤退。闵少顷本能地感觉到,是朝廷援救大军来了。

    他显然高兴太早了。

    围城战第十五天,他终于得到了确切消息。淮军罢兵了,不打仗了,好像要跟朝廷和谈。

    这令闵少顷大为震惊。淮王磨刀霍霍想要一举得到天下,会这般轻易就罢手?

    过一两日,有消息传来,原来淮王世子敏郡主被朝廷擒为人质,而淮王派出使节,向朝廷提出想以江北所占领三郡十六城来换取敏郡主自由,淮王同时表示会谨遵皇御旨,以后守淮地不再作乱。

    朝廷也同意了,准备派兵过来重接掌被淮军占领城市,并派使节送敏郡主回淮南。

    这可是令世人震惊消息。

    众所周知淮王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敏郡主。

    也许是淮王怕将来得了天下也没子嗣继承他皇位。还是要将皇位还给苏家旁支,觉得不忿,于是才如此低声下气地向朝廷乞降。但闵少顷想想,既然朝廷会这么痛答应,说明朝廷也没有底气能赢下这场战事。或者说,双方都是想做暂时休整。

    各地秋粮已经入库,很朝廷粮缺也不会那般捉襟见肘,而关中平叛也眼看进入尾声,朝廷那边需要时间来休整,把军队集合起来,再将边关大军调回来,如此便可以跟淮王一战。

    而淮军一直是孤军作战,本来要响应他们定王蜀王等藩王也一直没有动静,如果单靠淮王一家兵马,与朝廷分庭抗礼还有难度,淮王也需要再去跟这些盟友商议,得到他们绝对支持。再加上敏郡主安危,淮王也想暂时鸣金收兵。

    重要,朝廷和淮王都量争取中立地区秋粮,这才是一场战事基础。

    现如今罢兵,仅仅是暂时罢兵,酝酿暴风骤雨之前短暂宁静。

    闵少顷还是会松口气,毕竟徐州城暂时是安全了,豪门大户也不用迁徙了,百姓可以继续安居乐业,只是不知道淮军下一轮攻城会何时展开?作为江北重镇,闵少顷也知道徐州城不能幸免于战祸。

    马峰来找到闵少顷,见面便迫不及待道:“请闵太守体谅城中百姓,打开城门,任其自由来去。”

    闵少顷此时也沉默了,本来战祸暂时免除,他也准备好让城中百姓恢复以往平静生活,开城门与否,本是无须考虑,但他也知道,一旦城门开了,就免不了有大户甚至是普通百姓举家迁离徐州城。

    闵少顷态度也强硬了些许,道:“马刺史,不是本官不想开城门,而是战事尚未彻底解除,这城门开不得。”

    “有何开不得,现下朝廷和淮王暂时休兵,若是朝廷再跟淮王因敏郡主一事结下什么梁子,到时淮军攻城将会加激烈,那时百姓还有活路可言?”马峰话锋一转,“难道你想令闵氏一族就此不存于世?”

    闵少顷再次沉默。

    淮王提出休兵条件就是敏郡主,也是淮地世子,将来淮地之主。

    而敏郡主重要性朝廷不会不知,现下朝廷说会将敏郡主归还淮南,但绝不会这般轻易将狼崽送回狼群。一旦敏郡主有三长两短,淮军将会不顾一切地攻城,上下一心,报复起来手段是很可怕。到时城中守军和百姓,包括闵氏家族都极有可能遭受到灭顶之灾。

    “容为兄再想想。”

    闵少顷平日里也算一个有勇有谋文臣,节制兵权以来守城战也打很好,三千兵八万多淮军面前依然守住了风雨飘摇徐州城,他命令也张弛有度,他性格也很果断。

    但关乎到城中百姓和家族兴亡事情上,他一再犹豫。

    开城门,徐州将会成为一座死城,下次淮军攻城将很难守住城池。不开,那百姓怨声载道,自己很可能会将他们推上绝路。那可是还有他闵氏一族族人。

    忠义不能两全。

    就闵少顷准备咬牙作出决定时。突然有兵士来报。朝廷派使节过来。

    “使节?什么使节?”马峰气势汹汹道,“无论是谁,一概不见!”

    马峰知道此时朝廷派使节来一定是想让闵少顷据城而守,这对闵少顷作出决定很不利。

    那兵士迟疑道:“马刺史,那人……城外说,不见到太守就撞墙自杀,还说他是个大仙,撞死了会让城中百姓蒙难。他一命事小,城中百姓存亡事大。还说让太守多作考虑。”

    “好大口气!”马峰怒道,“朝廷竟有这般无赖破皮之人?他自报了家门没?”

    “说了。他说,他叫吴悠,是本朝国师。随行是御林军侍卫。”

    听到来者名字,马峰登时愕然,连闵少顷也错愕当场。

    国师吴悠,虽然朝廷中官职不大,但名头很响。这可是本朝公认大家,曾著《算经传》《天象百问》《机关草略》等名著。当事星算、机关、算学、术数大家,而且成名很早。早前朝时就已留下他名声。重要是,几十年前顺朝建国之前,吴悠便预言了南胡被灭以及朝建立一统天下史实,之后果然如其所言,南胡兴盛百年之后被突厥所灭,而顺朝也从北向南平定了天下。

    “太守,刺史。”那兵士见二人沉默,再请示道,“见还是不见?”

    闵少顷和马峰对望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惊骇,也都知道吴悠这人开罪不起。世上旁人自称为仙那绝对是笑柄,是神棍,天下间谁又敢说吴悠是神棍?

    “请他进城吧。”闵少顷整理了衣冠,准备去见这个闻名已久世上高人。他也很想听听,一代术数名家对此次战事预测,以及徐州城百姓将来存亡。

    见到吴悠之前,闵少顷和马峰都认为这该是个仙风道骨仙人,至少看起来有一股不可直视威仪。但见到之后,才发现不过是个普通老头,一身风尘仆仆显得有几分疲累,几个随从看起来也都很普通,随从中竟然带有女子,且好似一妇人,令他觉得奇,难道这吴悠是假?又或者传言失实,其实这吴悠是个贪图美色世俗凡人?

    “徐州太守闵少顷,见过国师。”闵少顷上前行礼。

    吴悠抬头看了他一眼,想起身,却发现腿好像不听使唤,也就很不客气地继续坐椅子上,手上端着热茶道:“不必客气了,闵太守,坐坐坐。”

    闵少顷脸色尴尬地看了马峰一眼,再看看吴悠身旁立着几个随从,他反而觉得那几个随从有气势一些,连那妇人,也比这个国师有威仪多。

    “国师远道而来,不知所为何事?”

    管闵少顷已经怀疑这国师是个冒牌货,但他还是毕恭毕敬说道。有时候猜测可做不得准,如果来者真是一副仙风道骨模样,反而会让他别有怀疑。

    “没别,就是路过这里,顺道进来看看,准备小住几日。”

    顺道而来?还小住?这国师到底是要去哪里?这些都是问题,但闵少顷又觉得这些问题不太好问,应该是涉及到朝廷机密。

    但也不用他问了,紧接着外面进来一个山羊胡老头,一进门便叫嚣道:“喂!到底给老夫安排住所哪?老夫旅途劳顿,想休息片刻都不成?”

    闵少顷一愣,这应该是吴悠随从,随着吴悠一起进城,怎好像反客为主一般?

    闵少顷看了吴悠一眼,吴悠却抬头打量他一个年轻随从,而那年轻人脸上尴尬地笑笑。紧接着所有人都望着闵少顷。

    “这个,闵太守。”那年轻人说话了,“也没什么可隐瞒,这位说话,便是当朝右相,袁相国是也,而下,正是前锋将军刘愈,下身旁乃是吾妻徐氏。这次我们前来目,是送敏郡主入淮南,顺带还带来皇口谕,不日内銮驾抵达徐州!”

    闵少顷和马峰当下立起,一脸惊慌失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