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迅雷之势(第1/1页)庶门
江水滔滔,江南经历过一场动荡之后暂时陷入平静。被战争所损毁几座城市,即将迎来重建,富户和百姓迁徙,江南也会迎来一次变革。
大军要班师回朝,首先要处置一些遗留问题,当首是如何处置支持淮王称帝淮地大家族。
镇压不可,不足以收民心;安抚也不可,地方势力一旦死灰复燃,对淮地安定颇为不利。既要怀柔,又不失凌厉,必须让淮地家族感受到朝廷平定地方决心。
“淮地战乱,百姓身受其苦,建康城方圆六郡,免钱粮税收一年,地方开支由士绅共担!”
皇命令打消了众臣顾虑,为了能保全自身家族,地方势力向朝廷官员行贿了不少银钱,连刘愈也收到不少,这些银钱是谁送一概不知,走到哪都好像会有人往官吏怀里塞钱,这也显示了地方家族心理上沉重负担。一旦朝廷大开杀戒,那淮地各大家族好日子也就走到头。
现朝廷只是让他们出钱,大家族虽然手头拮据,但也不至于连这点钱都拿不出,维持地方政府正常开销,实际用度并非巨大,尚他们接受范围。只是之后朝廷又颁布一条政令,令地方士绅家族,尤其是学子很不满:
“淮地六年内不纳生员,淮人不得入朝为仕!”
这一条政令一出,地方舆论一片哗然,虽然有很多士子也理解这是朝廷对淮地官绅一种正常报复。但毕竟淮人不但有士绅,还有寒门士子,这些学子没有出头之地,必会引起地方动荡不安。
继而有人说,这条政令是出自朝中一员武将,名叫刘愈。从此淮地士子对刘愈口诛笔伐,几年内未绝。这点上,刘愈很冤枉,虽然他也想过类似举措来限制地方士绅势力抬头,但这条政令还真不是他出,是袁博朗和一些礼部、吏部大臣跟皇帝朝议之后决定,当时刘愈虽然场,也提出过一些相左意见,但都被袁博朗据理力争,后皇首肯,事情板上钉钉无法挽回。
苏彦不再是完全倚重于刘愈,对于袁博朗和其他一些大臣意见他也学会斟酌取舍,对刘愈态度转也有些冷淡。虽然还不到飞鸟良弓藏地步,刘愈却也担心,自己终会被皇所厌弃。
手握权柄人,潜移默化地就会学会权术,苏彦不笨,正是这种人。
大军于二月中旬班师回朝,前后分三批,第一批是以长安城卫戍部队为先,由刘愈夫妇先行率领回潼关;第二批是中军,由銮驾及御林军、各地方守军组成,一路上休整停顿,走不会太急,这一路人中,柴锦这个曾经讨逆大元帅为总统领,随军出征文武大臣大多数都这一列中;第三批是地方上一些散乱部队,包括军,他们会走后。
除了撤走三批部队,地方上还会留下驻守军队,都是从各军中征调出来,以徐州周围地方军为主,军为辅助,齐方和张无诸也会暂时留下,等待皇帝诏令再回京城。
刘愈本来想随中军回长安,路上也好对皇有个照应。但苏彦执意让刘愈先行回长安城打点好一切。
本来刘愈可以理解为这是皇不放心后方局势,对他倚重一种表现,但看皇留下一批人,都是徐州一战中誓死守他身边,柴锦、瞿竹和袁博朗不用说,连徐州太守闵少顷和徐州刺史马峰也其列,苏彦准备将他们调往京城任差。
刘愈又不得不想是,此时正是论功行赏,评定此次平叛中有功人员时候。涉及升迁、奖赏,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是很抽象片面,皇意见很容易受身边人所左右,而偏偏苏彦不肯留他身边,就是不想听他。刘愈虽然之前已经成交过一份有功人员名单,苏彦显也不是十分重视,倒是闵少顷和马峰功劳,时常被苏彦挂嘴上。
连徐轩筑后都发觉了这股异样,提醒刘愈道:“皇上似乎疏远了夫君。”
刘愈何尝察觉不出来,现天下基本平定,而皇这次平叛中亲力亲为树立了威望,朝中上下凝固一心,也就不需要一个以刚强手段和粗暴不讲理武力来稳定大局人。
重要是,刘愈徐州之战中伤了苏彦心,据说徐州之战艰难几天中,连苏彦一天也只有一顿饭能吃,还吃不饱。
不过不管怎么说,刘愈也没有怨言,毕竟是他利用了苏彦一次,就当是对他一种补偿,他愿意封赏谁由着他喜好来一次,只要袁博朗等人他身边,就不会作出出格事。
刘愈也放心先行回长安城。
第一批部队是二月二十六抵达潼关,之前,杨烈所率领御林军密探已经先行回到长安城,将长安城现如今局势调查很清楚,刘愈身潼关,对长安城发生事了如指掌。
六皇子苏坚趁着四公主苏碧怀胎不能到处走动,已经逐渐收揽大权,本来有李糜和隋乂,苏坚没这等本事,可偏偏刘愈扶起来左相蓝和却帮苏坚办事,这使得长安城中本来就对隋李两个年轻人有意见老臣全部都站苏坚一边,或者公开支持,或者暗地里漠视,导致苏坚往叛乱路上走,令他隐隐成为长安城无冕君王。
苏坚正进一步联系边军,也就是定国侯刘兆。
大约刘兆也感受到前所未有危机,一旦皇追究起来,他不遵皇命可是诛九族大罪,虽然有刘愈,但刘兆天下局势不明时选择观望,本身就是对皇一种蔑视,就算是刘愈也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出现。刘愈对这个固执父亲向来很无语,涉及家国,无亲情可言。
刘愈到了潼关,也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信传达给边关,劝解刘兆放下执念,老早回来向皇解释一切,或许还有转机。刘愈猜想这封信刘兆未必会放心上,回来就跟送死差不多,刘兆现下手握大权,造反比投降来行之有效,当然刘愈是站自己涉身立场上考虑这件事。
趁着刘兆还没跟苏坚有进一步勾结,到大局不能挽回地步,刘愈准备先行回长安城解决苏坚威胁。这次第一批撤离长安城卫戍部队虽然兵马不多,却也有一两万,李糜和隋乂里应外合之下迅速平定长安城内混乱应该是很容易。可就刘愈准备出发时,收到边关那边消息,定国侯刘兆率兵出邵武关往潼关而来。
这个父亲,一定疯了!
刘愈真想当面质问一下刘兆,到底您一直以来坚守对大顺朝忠诚只是空空说白话?现苏坚造反,就敢公然支持,这也到了不讲原则地步!还哪里是那个令军中上下都诚服定国侯?
从邵武关到潼关,骑兵多也就七八天就可以赶至,而从潼关到长安城,只需要一两天,若是刘兆玩浑,刘愈必须赶七天以内解决长安城所有问题。因为銮驾所中军,绝对不可能七天内赶回长安城形成支援。
必须要做到兵不血刃。
刘愈做事情认真起来,绝对丝毫不会拖泥带水,连夜率兵从潼关出发,一宿先头部队就已经抵达长安城下。负责城防李糜第一时间开城门迎军入城,刘愈直接带人将六皇子府围困起来,大上午,六皇子苏坚不府上。
“进宫了!”杨烈来报。
没有皇帝旨意,私自进宫也是大罪,这次苏坚不但没有诏令就进宫,居然还私自召开朝议,当众登基架势。本来皇宫宫门禁闭,但见到刘愈和杨烈等御林军绝对头脑,连那些御林军士兵也知道问题严重性,直接开宫门,刘愈直接戎装进峰翠宫,将还没回过神苏坚当着众臣面拿下。
“刘文严,你要造反了不成?”苏坚手上拿着一封信函,嘴上振振有词。
刘愈将信函抢了过来,打开一看,面色一惊。这根本就不是一份普通信函,而是定国侯刘兆写给苏坚效忠书,像是要里应外合助苏坚登基为帝。只是字面上,以“成大事”带过。
苏坚以为得到了刘兆支持,身为刘兆儿子刘愈就一定会站他这一边,这次刘愈潼关,他手上无兵也敢肆无忌惮地登基为帝。他其实想很清楚,只要有刘兆边军,再加上刘愈军中威望,将九皇子苏彦这黄口小儿拿下不成问题。可他万万没有料到,刘愈宁肯大义灭亲也没站他这边。
“将人拿下!”
随着苏坚被囚禁六皇子府,当晚苏坚便“畏罪自”!这是刘愈政治权利斗争面前第一次痛下杀手,他也不得不如此,否则刘氏一门将遭受惨祸,他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