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强国进行时一(第2/2页)还珠之雍正驾到

肃清的时候,雍正是不会留情的。三阿哥和四阿哥两人,以前若说还太嫩了,但是如今进入朝堂真正领差办事也有四年了。再加上刘墉这个怪才,雍正相信,这一趟差事他们三人能做的很好。江南一带的事情交给这三人,雍正还是很放心的。

    安排完了三阿哥、四阿哥和刘墉去江南查案子的事情,雍正有挑挑拣拣把于成龙给拎出来,让他带着几个人去巡视长江和黄河两岸的情况。

    没过几天雍正又把钦天监的人召到了勤政殿。

    “何时有雨、何时起风,钦天监可能推测出来?”钦天监的人才带到,雍正直接问道。农是国之根本,而天时对于农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钦天监的几个人有些哆哆嗦嗦的,往常皇帝一般都是问问星象,最关心的永远都是天上的紫微星怎么样了,顶多也就是地震了或是几个月几个月的不下雪才会问问天气情况。怎么今儿个一进来就问这个?

    雍正见钦天监的人有些迟疑,脸立马就黑了:“你们是做什么差事的?”

    “回皇上,观天象、卜凶吉、编纂历书、辨识禁忌、掌管计时。”钦天监监正赶紧回答。

    “行了,回去好好研究点真东西吧,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把第二天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测出来,然后呈给朕。朕会派人在各地记录真实情形,每月汇总。若是出入太大,钦天监的差事,你们也不用做了。”

    “是,奴才遵命。”钦天监监正一听雍正这么说,赶紧连滚带爬的待着一众人等回去了。皇帝给布置的这种任务实在是太恐怖了。再说了那个“出入太大”,到底什么才叫出入太大。钦天监的一干人觉得自己的好日子都到头了。

    往常只要看看星象,然后在皇帝传唤的时候去说说紫微星的情况就好了,顶多也就编纂历法是个有点含金量的活计。但是如今,每天都要观测天象并且推测第二天的全国各地的天气,这也太为难了吧。不过好在他们手里还有一本书《历象考成后编》。这本书成书于乾隆七年,对他们完成皇帝安排的新差事,应该会有所帮助。

    给钦天监安排完了任务,雍正终于又想起了太医院。这么一大帮子在这个时代里还算得上是医术精深的太医们,淡淡关在皇家的笼子里只给皇帝、皇后个贵主们把平安脉太可惜、太浪费了。

    雍正现在可是个希望把每个臣子身上的每一份光和热都统统榨干的主。编书是一定要的,但是这事不能急着来。雍正只是把编书的任务安排下去了,至于到底要编什么书,到底要怎么编他却没有规定。相信太医院的那一帮子太医会有自己的想法的。谁不想留芳百世呢。

    然后就是做研究了。现在雍正最喜欢的两个字:研究。

    太医院必须要有点研究,不能局限于目前的这一点点的东西。不能永远守着那些古方过日子。但是到底要研究什么,雍正也没说,这是太医们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到底要怎么研究雍正也没说,这也是太医们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

    雍正所明确下达给太医们的指示就是这么一句话:半年之内要让朕知道你们在研究什么,不拘形式,但凡是和药、病、养生、健康有关的都可以。

    雍正现在很清楚一点,人要是没了命那就什么都没了。要想活得久,身体好那是最基本的,要不然什么都是空谈。所以,太医院的太医们必须要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认真工作。用婉宁的话说:未知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大清最缺少的就是研究的态度。

    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风气问题。雍正已经决定了,从他能看得见的地方开始,一点点的改变大清的研究风气。要不然别的国家都进步了,就他的国家还在原地踏步,那实在是太吃亏了。现在是乾隆二十八年,照婉宁的说法,他还有时间。这一次他要在有生之年让大清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

    在雍正一点点安排自己的计划的时候,在他处理这政务的时候,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他安排下去的在全国各地寻觅能工巧匠和能人异士工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从各地寻找到的各种能工巧匠和能人异士们带着自己的本领,带着自己的作品进京了。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一共一百二十名。这其中涵盖了跟多方面,比如擅长做瓷器的,擅长做玉器的,擅长做金器银器的。又比如很会造园的,还有十分擅长做各种精巧机关的。

    雍正又派人考察了一遍,大部分都还是识得几个字的,但是都认字很少。雍正想了一下,给这些人统一安排住处,然后都安排进了工部领个差事。

    然后雍正又把其中会制造精巧机关的五个工匠抽出来,带着他们的各种精巧作品,由配给他们的书吏陪着去勤思斋上课去了。不是让他们学怎么制造机关,而是要求他们学会怎么解开各种精巧机关。

    这一下勤思斋里的学生们都开始哭天抢地了,让他们学习各种语言没问题,让他们上新式骑射课也没有任何的问题的,但是让他们学这个,可真把他们给难住了。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勤思斋里的学生们都很看不上新来的这几个匠人师傅,但是很快他们就把轻视的心思收了起来。那些精巧的机关,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解开的。后来在了解到制造的过程也是十分复杂,各种机关的应用范围其实很广。相对于其他的课程来说,虽然这一门课很偏很怪,却不失为一个休息的好时机,同时也是个发散思维的好时机。

    再者因为每到旬末的时候,每一门课都要进行考试,虽然有的学生仍旧有些轻视的心思,却不敢不好好学习。

    而这些负责给勤思斋学生们上课的技术人员,不光要上课,同时也要学习。雍正给这一百二十名匠人安排了四个师傅,教导他们学习汉字的书写的运用。虽说年纪大了学起来有点慢,但是几个月下来这些人也都学的有模有样,渐渐的脱离了文盲阶层。

    但是雍正的工作远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