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接收兵仗局的陈板大(第1/2页)夺鼎1617

    有道是说书的一张口表不了两家事,更何况在下的一部破电脑怎么能够描写得出那么波澜壮阔的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图景?

    暂且按下弘光皇帝朱由崧和大将军李守汉、首辅大学士马士英这个昏君权奸组合为了钱粮、权力,不惜指使手下得力爪牙心腹走狗对东林君子、江南士林,用枪杆子、笔杆子进行残酷迫害,让原本山温水软风景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变得哀鸿遍野不提,咱们把目光投向长江以北,距离南京数千里的北京城。

    同南京城内君臣撕逼打得不亦说乎不同,北京城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八旗上下无不是喜气洋洋。

    “发财了!发大财了!”

    这是所有清国成员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旗丁包衣的一致看法!

    打进了北京这样在当时的文明世界里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换了是谁都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幸好紧跟着李自成撤退的脚步杀进北京城的是当时军纪森严的清军,多尔衮又有不得妄取民间一草一木的严令,清军进城之后纪律颇佳。如果换了是明军的任何一支部队,攻克收复了北京城,不好好的抢上几天都对不起祖宗。

    所有的粮草府库,由多尔衮派员去查封清点,各王大臣如果胆敢有私自抢掠私分的,这位摄政王正好找到合法的理由收拾你!

    多尔衮按照他对八旗王公贝勒将领官员们平日里的能力、操守、品德等诸多了解,分派各人前去接收查点各府库,各处城防要冲,令范文程、宁完我安抚降官,令鳌拜戒备、清理皇城,令索尼接收查验京城内外各处粮库,令鲍承先陪同几位王爷接收六部各衙门。令多铎负责城内治安,查究奸细。

    他这位大清的当家人、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则是干了一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在降官们看来颇为有失身份的事情。

    他亲自带着陈板大等人,接收工部军器局、兵部军器局,内监二十四衙门的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还有户部的宝源局,都是为摄政王爷亲自接收的场所。

    对此,以冯铨为首的降清汉官们,疑惑重重,但是又不敢冒然去问。只能是转弯抹角的向范大学士范文程请教摄政王这是何意,莫非也是和天启皇帝一样,有着对制造器物的偏好?

    范文程却是笑而不语,这个门道,他还不想那么快就告诉这些新同僚们。不过,他对于多尔衮的心思揣摩的也差不多了。

    工部军器局、兵部军器局,内监兵仗局都是打造各色兵器甲胄的地方,户部的宝源局也有一部分业务与兵器甲杖有关。眼下大战未息,消耗巨大,各处都要甲杖兵器的补充,王爷自然要把这些部门抓在手里。

    至于说酒醋面局跟司苑局是管粮食的,事关军需民食,自然不能放松。而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这四个属于轻工业局,如果这玩意不亲自握在手里,将来又来个搞红蓝花染布的怎么办?正好可以和目前辽东的红蓝花染布、两头在外的贸易活动结合起来。防止有人借助着北京城的人力资源、技术优势再把两头在外的事情捡起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威胁到摄政王的地位权力!好不容易把盛京的经济大权统一了,多尔衮又怎么会再让两头在外死灰复燃、发展起来?

    至于说银作局,能够在多尔衮手里发挥出什么作用来,范文程却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难道说主子爷打算像南蛮那样,铸造银币?”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是立刻被他自己给否决了,他也不由得笑了起来,笑自己的胡思乱想,“有南蛮现成的银元不用,居然还要自己劳神费力的铸造银币?”

    就在朝野上下一片疑惑的目光里,多尔衮带着陈板大等自己手下得力的工匠首领,开始对上述各部各局逐一接收了。

    在归降的司礼监大太监王德化的引领下,多尔衮摆开了全副卤簿仪仗先行到内监兵仗局这个二十四衙门当中负责打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甲胄,火铳、火炮等军中之物。

    “这二十四衙门虽然是归咱们掌管,但是,里面的人可不是咱们这些人。”王德化依旧是半弓着腰,向新主人多尔衮缓缓的介绍着二十四衙门的情形。“咱们不过是替皇爷管理这些衙门的。”

    “外头纷传,京城里太监老公数以十万计,耗费钱粮无数。其实那都是以讹传讹。大多数都以为御马监管的兵马和这八局管的工匠都是和咱们一样的人。其实,这八局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当年永乐爷由南京乔迁来的工匠。北京城里,这八局和其他各部的工匠至少在27,000户,每户抽一丁服徭役,有五年一班服徭役者,亦有四年、三年、二年一班者。”

    “眼下这里有多少工匠?”多尔衮却不太关心以往的制度,他只关心现在这里有多少人能够为他所用。

    “回摄政王主子,眼下这里至少有一万多工匠可供王爷驱策。”城破之后先伺候李自成,如今又成了多尔衮眼前红人的吴良辅,脸上微微带着笑意,向多尔衮禀告这里的人员情况。

    “发大财了!”在多尔衮身边一直沉默不语的陈板大,狂喜到了几乎要一跃而起,高声欢呼的地步!作为业内的行家,他自然知道京城兵仗局的工匠们是一个什么技术水平,大明朝质量最好的火器,刀枪、盔甲、战车等等都是出自他们之手。当然了,也得要看朝廷的经费投入和经办官员的节操了。

    不过,陈板大对于摄政王爷能够投入多少的钱粮来经办军器制造,并不担心。几年的经验下来,他对于清国在军事工业上不惜工本的投入颇为欣喜,也很满足这里给工匠们的待遇。至少,工匠们是可以吃饱穿暖,不用自己卖家当来给官员们交常例钱。

    多尔衮和他身边的几位八旗官员也是心潮起伏。

    对于多尔衮和他的臣僚们来说,夺取中原是早已确定的方针。但是,由于清国的核心力量满洲八旗人口很少,所能提供的兵员有限,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又不敢让他们过度膨胀。多尔衮等人在入关初期,对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究竟能够占领和有效控制多大的地盘,并不明确。

    史载多尔衮刚进北京时,曾说过:“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六月初一日,清廷的诏书中还说:“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厉兵秣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咨尔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扬。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立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以惇睦邻之谊。”

    但下文也预先埋伏下了借口:“若国无成主,人怀二心,或假立愚弱,实肆跋扈之邪谋;或阳附本朝,阴行草窃之奸宄。斯皆民之蟊贼,国之寇讎。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师南讨,殪彼鲸鲵,必无遗种。”

    一边是表态只想保住现在的胜利果实,同李自成的大顺争夺黄河以北的地盘,一边又为以后下江南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多尔衮的战略构想。

    眼下,多尔衮就需要尽快的消化北京城这个最大的胜利果实,并且把它提供的能量投入到战争机器当中去!

    攻占北京之后,检点李自成没来得及带走的、遗弃的各类物资,这些战利品的数量让多尔衮和他手下的八旗贵族们惊呆了。

    “棉甲六万套。”

    “锁子甲、铁甲各二万套。”

    “南蛮甲一万件。头盔四万顶。”

    “各色火炮成品一百二十七门,半成品三百六十七门。各色炮子十万斤。”

    “火铳一万杆。弹丸二千斤。”

    “南中火铳三千杆,弹丸一千斤。”

    “各色火药一万桶。”

    “各式刀枪兵器四百二十八万件有余。弓二万张,箭矢六百万有余,另有箭头若干,箭竹羽毛胶漆无数。”

    “各处库房之中尚有铁料煤炭木炭无数,可供支应使用半年以上!”

    除了这些军工产品武器装备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以外,就是城内的南新仓、北新仓、太仓、海运仓等等朝阳门附近的仓廪之中堆积如山的粮米。

    这些缴获,多尔衮都一一亲自过目了。除了这些缴获之外,更有散布在京畿各地的数万散兵溃卒为清军收编。

    有了粮食,就可以养活大军,有了兵器甲胄,这支大军就长出了尖牙利爪和鳞甲,有了铁料箭竹羽毛胶漆,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这支大军提供兵器。而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器甲胄,就要依靠眼前这些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工匠们。

    对于摄政王爷纾尊降贵的亲自来接收内监二十四衙门之一的兵仗局,吴良辅等人初听到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如果按照他们的本来想法,这位年轻的辽东虏酋,初次抵达京城这个花花世界,不在宫里抢掠美女金宝那才叫不对呢!如何宫室未进,先来看军器打造的地方?

    “尔等都曾与宁远伯打过交道,不少人还都去过他的根本之地南中。朕也是对他神交已久,咱们不妨说说,尔等以为,宁远伯能够从一隅之地走到今天这个局面,靠得是什么?”尽管多尔衮也很清楚,李守汉早已被晋升为梁国公了,但是他还是习惯称呼他为宁远伯。大概是塔山留给他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了的缘故。

    吴良辅、冯铨这些归降的太监、官员等人便是各自阐述自己对于宁远伯如何起家发迹的看法,有人说是天时的,有人说是纯粹因为地利的,那里五谷丰登,物产丰富的,换了是谁都能发家致富奔小康。也有人说是人和的。

    但是这些提法都不能为多尔衮所接受。

    “以朕看来,宁远伯能够从一个千户所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尔等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不过是皮毛而已。宁远伯真正的仰仗,便是工匠!没有工匠,试问,那南中各地土官土王无数,怎地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宁远伯万分之一的成就?”

    此话一出,众臣皆敛手叹服。

    这才有了今日摄政王亲自大驾到此。

    清国三代领导人,对于军工生产制造的投入,都是不惜血本的。不吝赏赐,优秀的工匠,可给于官位,特别对铸炮铜工而言。不愿作官者,每月赏给粮银二两,每季领米五石三斗,还会恩赐房屋、地亩,更赏给世代金火拜唐阿。

    天聪四年时,由于后金凯旋而归,就特诏铁官范巨炮加以优赏。天聪五年,铸炮匠人王天相便从奴隶擢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天聪七年三月,再以创铸之功升授备御。

    除了王天相等工匠以外,马光远、季世昌、丁启明等人更是因为懂得铸造大炮的工艺技术,而升官进爵。

    同明朝官吏上下朋比,把军工制造视作发财贪污的途径不同,清国却是一直坚持火器生产研发投入、不断扩大军事工业规模、完善军事技术体系。在盛京、辽阳等地形成军事工业基地,汇聚众多技术官员和技艺精湛的工匠,综合明朝传统冶铸技术学习西方先进铸造、设计工艺推陈出新,实现火炮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列装,在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