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官职系统(第4/4页)三国听风录

,六百石。职责如谒者。太子出行,轮值者,在马车前引导仪仗。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负责在四周宿卫巡查。太 子卫率:一人,四百石。统领门卫士。

    25楼

    少府寺:少府: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负责管理宫中使用的各种物品,如服饰、珍宝、美味佳肴之类。少府寺丞:一人,比 千石。太医署:太医令:一人,六百石。负责管理御医。太医药丞:一人,负责管理药材。太医方丞:一人,负责管理 药方。医工长:太官令:一人,六百石。负责掌管御用饮食。太官左丞:一人,负责管理饮食。甘丞:一人,负责管理 用膳器具。汤官丞:一人,负责管理酒类。果丞:一人,负责管理果品。守宫署:守宫令:一人,六百石。负责管理御 用的笔墨纸砚,以及尚书所用的封泥与各种物品。守宫丞:一人。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主管上林苑园中的各种禽兽,园中居民也有 其管理。如捕获禽兽,则送交太官令。上林苑丞、尉:各一人。中常侍:四人,延平年间增至十人,千石,由宦官充任。后增至 比二千石。负责随侍皇帝左右,出入内宫,辅佐指导内宫中的各种的各种事务,并以备咨询顾问。侍中:比二千石,无定员。随侍皇帝左右、以备 咨询顾问;皇帝乘法驾出行,则择一名学识广博者掌玉玺,持斩蛇剑陪乘,其他侍中则骑马在后随行。并与黄门侍郎共同管理殿内、门下之事。侍中本能出 入禁中,但武帝时侍中马何罗怀刃行刺,于是侍中被逐出禁中,有事时召入禁中,事毕则出。王莽时,又允许侍中出入禁中。章帝元和年间,郭举与后宫通,拔刀惊 驾,后郭举服诛,侍中又被遣出禁外。旧制:侍中位在尚书令、仆射之下,尚书之上。司隶校尉见之,需持笏板揖礼。侍中祭酒:一名, 裁撤不定。本为“仆射”,光武帝时改为“祭酒”。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定员。本有“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二官,东汉时,合二为 一,故称“给事黄门侍郎”。献帝时,改“侍中侍郎”,不得出入宫禁、不负责接引宾客。职权:1, 负责随侍左右,供职宫中,联络宫廷内外。2, 诸王在宫殿中朝见皇帝时,负责引导诸王就坐。3, 日暮时,入青琐门请示、参拜,故谓之“夕郎”。4, 并与侍中共同执掌殿内、门下之事。5, 郊祭时,一人持盖;临轩朝会,则一人持麾。小黄门:十人,延平年间增至二十人,六百石,由宦官充任。负责随侍皇帝左右,接受尚书 奏事,皇帝在内宫时,联络宫廷内外,以及管理皇后所居宫中以下的各种事务;各公主及王太妃有疾苦时,则派小黄门问候。黄门令:一名,六百 石。由宦官充任,主管省中的宦官。黄门丞:一名,由宦官担任。黄门从丞:一名,由宦官担任,负责管理出入随行。黄门署 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丙署长:丙署长七人,其他各一人,由宦官担任,四百石,佩黄色绶带。分别负责管理中宫宫室。中黄门冗从仆射:一 人,六百石。由宦官担任,主管黄门冗从。皇帝在宫中时,则轮值宿卫,守护门户;皇帝出宫时,骑马随行,护卫车驾两侧。中黄门:百石,无定 员。由宦官充任,负责在宫中供职。鼓吹署:承华令:典黄门鼓吹。乐府署:乐府令:秦汉有少府属下有乐府 令。乐府丞:掖庭署:掖庭令:一人,由宦官担任,六百石。负责管理后宫贵人、采女的事务。掖庭左、右丞:各一 人,由宦官充任。暴室丞:一人,由宦官担任。主管“暴室”。(宫中妇女患病者在此医治;皇后、贵人犯罪,也关押在此。)永巷令: 一人,由宦官充任,六百石。负责官婢侍奉驱使。永巷丞:一人,由宦官担任。御府令:一人,由宦官担任,六百石。负责官婢制作的后 宫衣衫服侍的缝补浣洗等事情。御府丞、织室丞:各一人,由宦官担任。26楼

    祭祀令:一人,由宦官担任,六百石。负责内宫中的各种小祭祀。祭祀丞:一人,由宦官担任。钩盾令:一人, 由宦官担任,六百石。负责管理附近各池塘、园林等游览之地。钩盾丞:一人,三百石,由宦官担任。永安丞:一人,三百石,由宦官担任。负责 管理北宫东北处的“永安宫”周围的园林。苑中丞:一人,二百石,主管苑囿中的离宫。果丞:一人,二百石,主管果园。鸿池丞:一 人,二百石,主管“鸿池”。(鸿池位于洛阳以东二十里)南园丞:一人,二百石,主管“南园”。(南园在雒水以南)濯龙监:一人,四百石, 主管“濯龙苑”(濯龙苑,在北宫附近)直里监:一人,四百石,主管“直里苑”(直里苑,在洛阳西南角)鸿德令:一人,六百石,主 管“鸿德苑”(桓帝延熙三年设置“鸿德苑)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负责掌管宫中财帛金银等物。中藏府丞:一人。内 者令:一人,六百石。负责管理宫中宫中陈设及各类洗沐用具。内者左、右丞:各一人。尚方令:一人,六百石。负责管理御用刀剑等玩 好之物。尚方丞:一人。尚书台:也称“中台”,三台之一。本为掌管图书、记录、参奏之事的秘书机关。东汉时,因为其地位接近皇 帝,又因其出纳王命、为天子喉舌,所以权利日益扩大,财政、选举等大权皆由其管理,总领纲纪、无所不统。逐渐取代“三公”,成为东汉的真正的“宰相机 构”。录尚书事:此非官职,而是种差遣、权利。“录”为“总领、负责”的意思,“录尚书事”即为“负责主管尚书台全部事务”的意思。本 为“领尚书事”。西汉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东汉永平十八年,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 “录”代“领”始此。后东汉每帝即位,常置太傅、录尚书事。尚书令:一人,千石,若以公卿位置,则秩二千石。本秦官,汉袭秦置,汉武帝时 改称“中书谒者令”由宦官充任。汉成帝时,改回尚书,重用士人担任。掌管选用官吏,以及陈奏并下达尚书各曹文书等事情。天子封禅时,尚书令奉玉牒检兼藏封 之礼。 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皆有专席,号称“三独座”。 东汉时,以“尚书令”、“尚书仆射”、“六尚书”共称“八座”。守尚书令:既“见习尚书令”。“守”为见习、试用的意思。按汉制,初任职一年内为 “试守”,满一年,转为“真”。尚书仆射:一人,后改二人,六百石。代理尚书台事务,尚书令不在时,则陈奏并下达命令。献帝建安四年,以 执金吾荣邵为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仆射分置左右,盖自此始。尚书左丞:一人,四百石。主管官吏、百姓的奏章以及驺伯史。并与右丞共同掌管记录文 书期限的事情。尚书右丞:一人,四百石。与仆射共同掌管授廪假钱,代理印绶并管理纸笔等用品的库存。 汉仪,御属中丞与侍御史在复道中与尚书丞、郎相遇,要避车持笏板揖礼。丞、郎在车中举手还礼,车去,才能离开。尚书:六人,六百石。有 三种说法:说法变化,应该跟尚书台的职权范围扩大,机构变化有关。1,《后汉书百官志》:常侍曹尚书:负责管理公卿事务。二 千石曹尚书:负责管理各郡国守、相相关事务。光武帝时,将其分成二曹。民曹尚书:主管有关官吏、百姓上书的事务。客曹尚书:主管外国夷狄 相关事务。光武帝时,将其分成南、北主客二曹。2,《晋志》:三公曹尚书:二人。负责年底时,天下州郡上计的事务。吏曹 尚书:又称“常侍曹”、“选部”。负责选举官吏以及祭祀。二千石曹尚书:又称“贼曹”。负责管理京都中的司法、水火灾害、盗贼等事务。

    27楼

    中都官曹尚书:负责管理京都官员。本属“二千石曹”管辖,东汉时独立为一曹。民曹尚书:负责建造、修缮、盐池、园囿等事务。客 曹:负责管理外国夷狄相关的事务。皇帝出巡时,负责护驾。东汉光武帝时,分二千石曹和客曹为“南主客、北主客二曹”。3,《通典》为“五 曹六尚书”:同《晋志》,无“中都官曹”。尚书郎:四百石,负责起草文书。人数不明,《晋志》称三十四人,《汉官仪》称三十五人,《后汉 志》称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选孝廉中,年不满五十,笔试合格者担任。守尚书郎中:初入尚书台者,称“守尚书郎中”。尚书令史任满一年, 也可补为尚书郎。尚书郎:任职满一年者,改成尚书郎。尚书侍郎:任职满三年者,改称“尚书侍郎”汉仪,尚书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称曰 “左、右君”。丞、郎见诸曹尚书时,执版揖,称曰“明时”。郎见尚书令、仆射时,执版拜,朝贺对揖。尚书侍郎任满五年,可补为大县县令。尚 书令史:每曹三人,公十八人,二百石。负责抄写文书。后增加“剧曹”三人,公计二十一人。从兰台令史中选取有能力者担任。兰台令史任满一年,可补为尚书令 史。此官地位低下,举孝廉者,羞于任此职。令史任期满着,可补为县丞、尉。兰台:与“东观”同为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兰台属御史中丞 管辖。兰台令:一人,六百石。管理奏疏及印工文书。兰台令史:十八人,百石。负责文书工作,并校对书籍。符节台:符 节令:一人,六百石。主管符节台,管理与符节相关的事务;派遣使者时,有符节令授予符节。尚符玺郎中:四人。原设两人在宫中,主管皇帝玉玺以及虎 符、竹符的一半。符节令史:二百石。负责刻写符节。御史台:也称“兰台寺”,又称“宪台”,“三台”之一。御史中丞:一 人,千石。也称“御史中执法”,负责检举非法。头戴两梁冠,铜印青绶。治书侍御史:也称“持书侍御史”,二人,六百石(一说“千石”)。 选择通晓法律者担任,凡各地上报有疑难案件的,负责根据法律审判。自桓帝之后,无所事事,苟充其位罢了。侍御史:共四十五人,六百石。其 中十五人,穿绛色官服,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在石渠门外,二人尚玺,四人持书给事,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领。负责监察、检举违法之事;接受公卿 百官奏事,如有过失,则列举罪证加以检举弹劾;在举行郊庙祭祀、盛大朝会、封王拜爵典礼时,置侍御史二人,负责监察仪式,如有过失,则加以检举弹劾。三 十人留守留守尚书台,处理百官事务。以公府掾属高第者补之,或以牧、守、议郎、郎中为之。初入尚书台者,为“守侍御史”。满一年,改任侍御史。出 御史台,则为刺史、二千石官员。平迁时,补为县令。 汉仪:督军粮侍御史、护漕都尉:负责督运军粮,建武七年省。御 史台五曹:令曹:掌管律令。印曹:掌管刻印。供曹:负责祭祀。尉马曹:负责马厩。乘曹:负责车驾。水 衡都尉:不常设,每逢立秋祭兽出猎之日时临时设置。负责管理上林苑中设置的离宫等皇帝休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