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意外(第1/1页)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

    在如何应对波斯萨姗王朝跟拜占庭之间的战争方面.内阁经过近一个月的蹉商.形成了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一时不能统一.最终还是报到了刘子秋面前.请他定夺.

    当初设立内阁.刘子秋就是考虑到皇帝的权力太大.什么事情都必须由皇帝來决定.但皇帝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会出现错误.而皇帝的决定一旦错了.甚至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刘子秋毕竟來自后世.知道历史上许多朝代反复更迭的情况.所以他才能克制住那种绝对权力所带來的诱惑.想要把自己的权力分出去一大部分.甚至.他还想学习西方早期的君主立宪制.只他的这些观念一时难以为群臣所接受.

    事实上.刘子秋一直在为了把权力移交给内阁而努力.这里面他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一直想当个甩手掌柜.皇帝虽然一言九鼎.但也很辛苦.尤其做个勤勉的皇帝就更加辛苦.每天需要批阅的奏章都是堆积如山.当然.身为一名特种兵.刘子秋的字典里从來就沒有“怕苦”这个词.他只是不愿意长期被困在皇宫这方小天地而已.

    当然.愿意虽好.实现起來却有很多困难.刘子秋还必须继续面对每天雪片般送到案头的各种奏章.还必须处理内阁难以决断的那些事情.

    看着坐在面前的诸位内阁大学士.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朕在听诸卿意见之前.只强调一点.不这如何应对.都要以大汉王朝的利益为重.”

    刚才.刘子秋已经阐明了波斯和拜占庭之间的战争可能对大汉带來的影响.现在他就是要给大学士们一次重新判断的机会.内阁处理事务能力的提高.对于他实现自己的愿望却是至关重要的.

    李靖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波斯与拜占庭二虎相争.却是我大汉的一次良机.可趁其两败俱伤之际.出重兵将其一举拿下.”

    对于武将來说.开疆拓土.留名千古.是永远抵挡不了的诱惑.

    虞世南摇头道:“李将军此言差矣.我大汉素以仁义立国.又岂可行此不义之事.”

    魏征却捋须笑道:“依微臣所见.李将军之言甚善.不过.波斯、拜占庭离中原都太过遥远.所谓鞭长莫及.纵使能够夺其地.亦难以久治.不如分而化之.”

    李靖和魏征所提议的就是两种不同的意见.李靖的意思是直接出兵攻占波斯的拜占庭.将其纳入大汉的版图.而魏征也同意出兵.但是在击败这两国军队之后.并不占有其土地.只是将这两个昔日强大的帝国分裂成若干个小国.在听了刘子秋阐明的影响之后.两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当然.内阁中像虞世南这样坚持仁义为怀的.却仅有他一人.算不得主流.

    刘子秋却笑了起來:“诸卿所言各有道理.不过.朕以为.穷兵黩武.未为良策.我大汉虽然从來沒有放松过武备.但朕却不希望随意对外用兵.所以.大哥的意见.朕不敢苟同.魏先生的意见甚善.只是却不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么.虽然现在可以趁机将它们分成数个小国.但总有一国会变得强大起來.进而吞并其他小国.久而久之.战乱频呈.终究会影响我大汉的商路.”

    虞世南不由得意起來:“陛下所言甚是.微臣以为.咱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刘子秋摇头道:“朕不欲出兵.只是不想我大汉的好男儿血溅沙场.但不代表可以无所作为.朕以为.对于这两国的战事.当以调停为主.只要让两国停战.百姓生活自可慢慢趋于安宁.边境的安宁.于我大汉有利无害.又可免我劳师远征.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子秋沒有说.这场仗再打下去.很快就会分出胜负.胜利的一方往往会处于极度亢奋之中.会被冲昏头脑.极有可能会移师向东.毕竟人总免不了会有贪欲.如果沒有贪欲.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贪念一起.往往就会丧失理智.而大汉富饶.自然会引來胜利一方眼红.虽然大汉军力强大.并不惧怕敌人來犯.但战火烧到家门口总不是一件好事.只有让这两国都保持足够的强大.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大汉才更安全.

    至于把这两个国家分成若干小国.看似更加安全.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国家并不是西域.也不是漠北.他们民族内部并沒有太多的矛盾.被大汉强行分裂之后.难免会心生怨恨.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说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比如袭击大汉的商队.比如刺杀朝廷的要员.这些躲在黑暗里的运行往往会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刘子秋并不想树敌太多.除非他能够狠下心來.把这些异族人全部杀光.然后再把汉人迁徙过去.

    李靖皱眉道:“只怕他们已经杀红了眼.不肯听从陛下的调停.”

    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无妨.谁要是不肯听从调停.我大汉便师出有名.到时候.我大汉便派出远征军.协助另一方彻底剿灭他.”

    弱国无外交.以大汉如今的国力之盛.便是一举吞并这两个国家都不是难事.只是在吞并之后要想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却有些困难罢了.相信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恐怕都不愿意现在就直面一个如此强大的敌人.

    …

    这一次.刘子秋想让内阁來解决一个重大难題的计划又破产了.最终还是由他來做出了决断.倒不是说李靖、魏征等人智慧不够.事实上.论起揣摩人心.运用权谋.内阁中的任何一个大学士都要比刘子秋强得多.只是刘子秋比他们多了上千年的见识.看问題更深远一些而已.

    当然.事情果然如刘子秋所料的那样.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起初都不肯轻易罢兵.毕竟双方激战多年.仇恨越积越大.但是.在大汉使者摆出一副将要进行武力干涉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都选择了服软.同意接受大汉的调停.

    一个月后.三国使臣在大汉东都洛阳举行会谈.签订了停战条约.史称洛阳条约.条约规定.两国边界恢复到战争初起时的状态.双方各从边界后撤百里.留下一个长条形的空间地带.当然.大汉使臣也沒有忘记为自己的王朝争取利益.从此以后.大汉商队在两国通行.关税享受与这两国百姓同等的待遇.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直到五年以后.大汉的商队几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刘子秋才特旨.允许这两国的商队在大汉境内也享受与大汉国民同等的关税待遇.不过到那时候.大汉的商队已经控制了这两国的经济命脉.甚至连钱币都委托给了大汉的商人铸造.这条平等待遇的实施已经沒有太大的意义了.

    …

    经过这次的事件之后.刘子秋彻底下定了决心.要仿照后世西方国家早期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这时候.大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刘子秋的一些新思想已经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社团.行业协会也已经广泛存在.而且随着郡县学堂的发展.在后來的几次科举考试中.世家子弟通过考试的人数也越來越少.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削弱.这为刘子秋推行新制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到了大兴十五年.两个代表大会终于得以设立.一个是以开国元勋和世家组成的贵族代表大会.一个是以各行各业普通民众代表组成的百姓代表大会.内阁首相便由这两个代表大会在内阁大学士中选举产生.再由刘子秋直接任命.

    而这一年.刘子秋也彻底交权.宣布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所有权力都归两个代表大会和内阁所有.

    然而.在这一年的内阁首相选举中.却出现了意外.当选者居然是李世民.这是一个谁都沒有想到的结果.

    自从在第二次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二名之后.李世民便进入太学院读书.数年之后.他也如愿进入内阁.时间可以磨灭人们的记忆.近十年当中.李世民为人谦恭、处事勤勉.渐渐博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而这其间.他对刘子秋也是恭敬有加.好像真的已经放弃了野心.愿意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臣子.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他渐渐为代表们所接受.在内阁诸臣中脱颖而出.以高票当选首相.只等刘子秋的任命.

    虽然刘子秋的任命只是象征性的.但他在大汉朝野上下的心目中.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沒有他的任命书.任何结果都不能为天下人所接受.

    只是一些当年追随刘子秋打天下的老人对一些陈年旧事仍记忆犹新.纷纷进宫拜见刘子秋.劝谕道:“陛下.知人知面不知心.切不可将朝政委于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