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出路(第1/1页)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
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既然是经过两级代表大会选出的结果.那便无须更改.”
这些.通过科举考试.也陆续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内阁任职.在这些年轻人当中.长孙无忌、李世民、杜如晦等人更是佼佼者.刘子秋一起致力于改造内阁的年龄结构.这些优秀年轻人的出现.为他实现自己的计划提供了契机.不过.在提名大学士候选人的时候.刘子秋也有过犹豫.毕竟他对李世民同样有些不信任.但是.李世民这些年的表现中规中矩.处理内阁事务也无懈可击.更沒有证据表明他会造反.凡事以证据來论.沒有证据不可定罪.这是刘子秋自己设定的规矩.他自然沒有理由去破坏.
为了表明自己处事公平公正.刘子秋最终还是把李世民列入了候选人名单.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的象征.这样的优秀人才.沒有理由不进入候选人的行列.不过.在刘子秋看來.这些年轻人当中最优秀的当属长孙无忌.所以他并不担心李世民会当选内阁首相.
自从高秀儿出手救活高士廉之后.长孙无忌兄妹和刘子秋的关系大大缓和.长孙无垢也消除了对刘子秋的误会.当然.这对兄妹对李世民的意见却是越來越大了.尤其是对他的人品甚有看法.如果由长孙无忌担任内阁首相.一切自然在可控范围之内.
谁知道.最终还是出了意外.在选举之前.长孙无忌忽然放弃了竞选首相一职.
长孙无忌是个正人君子.当年因为和李世民的姻亲关系.不得已陪着李世民去了一趟江南.心里已经愧疚万分了.后來.刘子秋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让他进入天下中枢.这份以德报怨的厚恩.让长孙无忌更加难以自容.几番思量之后.他觉得能当选一名大学士已经出于望外.再不愿争什么首相了.于是在临进场之前.做出了退出选举的决定.
竞争很快在李世民和杜如晦之间展开.他们的表现比其他年轻人又明显高出了一个层次.最终.李世民以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赢得了满堂喝彩.从而夺下了首相的宝座.
这次意外已经超出了刘子秋的掌控.但他本來就是要削弱皇权.直至把权力交给天下万民.所以.这种情况却也符合他最初的设定.
虽然情况有些失控.但让李世民掌握大权.刘子秋并不十分担心.來自后世的他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设立内阁的目的只是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把刘子秋自己解放出來.而调动军队.却必须经过刘子秋的同意.这支强大的军队可以说是由刘子秋一手缔造起來的.在军队当中.沒有人比他更有威望.这种威望.可不是单凭首相的一纸命令就可以代替的.而且.刘子秋一直在给他的将士们灌输一个理念.他们是国家的军队.是为了整个大汉王朝而战.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私军.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战.哪怕这个人是大汉皇帝.是他刘子秋也不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不为个人所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按照大汉军规.即便是李靖这样的大将军.一次最多也只能调动三千兵马.皇宫护卫如云.要是有人真想造反.这三千兵马连宫门都打不下來.那样的话.刘子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制度也让刘子秋彻底打消了顾虑.按照大汉律例.首相每届任期四年.最多只能连任一届.如果不能获得连任.以后也不能再次参选.也就是说.李世民最多担任八年的首相.这八年中.刘子秋仍然年富力强.完全有能力掌控局面.要知道.在大汉王朝百姓心目中.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一个拯救万民于水火中的人.
…
对于刘子秋同意让李世民担任首相.高秀儿很生气.毕竟这个家伙差点伤害了她们母子.自己倒也罢了.可刘思根是她的命根子.又岂容他人伤害.为此.高秀儿好几天沒有搭理刘子秋.在整个大汉王朝.或许也只有她敢这般对待刘子秋.
大概是为了缓和高秀儿的怒气.李世民担任首相之后的第一件举动便是向刘子秋上表.请求他早立太子.刘思根是嫡长子.又能文能武.还有一手得自孙思邈亲传的高明医术.如此全才.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立嫡以长.无论是国还是家.自古以來都是这个规矩.这样做.可以避免诸子为了争夺帝位或者家产而自相残杀.
但是來自后世的刘子秋却很清楚.历史的经验证明.这个规矩并不能阻止兄弟相残.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还是那些几辈子吃用不尽的家产.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在这种诱惑之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泯灭了人性.而且.这个规矩还有个极大的弊端.谁也不能保证长子就是最优秀的继承人.即使长子足够优秀.谁又能保证长子的长子也同样优秀呢.
刘子秋一直试图寻找破解这个难題的办法.但却总沒有成功.沒有办法确立一个新规矩.立储的事情也就沒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所以才拖到今天.不过内阁制的最终推行.以及两个代表大会的设立.却让一直困绕他的难題迎刃而解.
皇帝的权力分给了内阁和代表大会.决定国家命运的就不再只是皇帝一人.而是整个内阁和代表大会的集体智慧.皇帝的能力好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皇帝的存在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所以.由谁來担任这个继承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刘子秋倒是觉得把皇位传给刘思根反而有点委屈了他.毕竟皇帝受到许多限制.束缚了刘思根的自由.
于是.在接到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内阁递上來的奏章以后.刘子秋还是摇了摇头.道:“我大汉王朝从此以后不设太子.”
对于刘子秋同意让自己担任内阁首相.李世民其实也很意外.所以心中颇为不安.他搞不清楚这是不是刘子秋欲抑先扬的手段.所以行事格外谨慎.他提请刘子秋立储.一方面是为了缓解高秀儿的怒火.另一方面也是想试探一下刘子秋.至于他为什么能够知道高秀儿不开心.当然是因为他在宫中有李诚这条内线.但是.刘子秋居然说不立太子.这让李世民更加惊讶.他摸不清刘子秋的用意.只得再劝道:“陛下虽然春秋鼎盛.但总有飞升极乐的那一天.储君之事.关系社稷安宁.又岂能不慎.还望陛下三思.”
魏征、赵凌等一干老臣也从旁劝道:“陛下.大皇子实乃人中龙凤.可堪重任.还望陛下勿疑.”
这些老臣虽然不再在朝中任职.但刘子秋对他们依旧信任有加.时常召他们入宫叙话.有时候.他们的话对朝政仍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干老臣都是看着刘思根长大的.对刘思根的感情自然不同.而且刘思根本身也足够优秀.立他为太子几乎是众望所归.
刘子秋却笑道:“朕不立太子.并非沒有选定继承人.今后.朕的诸子按长幼之序.不分嫡庶.均可列为继承人.长子刘思根为第一继承人.次子刘思云为第二继承人.以此类推.他日朕若是不在京中.就由第一继承人代行朕的职权.若是第一继承人也不在京中.则由第二继承人代行职权.”
既然刘思根为第一继承人.和立为太子也沒有太大的区别.众人这才松了口气.也沒有继续为了一个虚名而反复进谏.
…
虽然确定了继承人的问題.但事情并沒有结束.内阁又提出给诸皇子分封爵位的问題.这一回.刘子秋却直接否决了内阁的提示.甚至沒有听取他们的解释.爵位这东西必须通过累积功绩才能获取.不管什么人都不能例外.哪怕他是皇子也不行.当然.作为一种荣誉象征.爵位是可以继承的.皇室的爵位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汉的帝位.谁來继承这个帝位.规矩已经定下.自然无须继续讨论.
不过.这件事却给刘子秋提了个醒.生于帝王之家.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这只是太平时节的光景.一旦遭逢战乱.帝王之家的命运远远不如普通人家.历史上的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之前持剑砍伤了自己的女儿.就说了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汝何为生吾家.”
刘子秋是皇帝.他拥有许多女人.也有许多孩子.而这些孩子将來也会成家立业.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刘子秋知道.不管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有一个朝代能够流传千古.总会有覆灭的那一天.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重蹈历史上的复辙.所以.刘子秋要为自己的儿孙谋一个出路.这个出路绝不是坐享其成的几个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