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君臣对答(第1/1页)崂山鬼道
“两位说的不错.只是现在对于银票.还有不少人不了解.希望两位回去后.多做宣传.待到时机成熟.我们即去南方发展.不光要在宁波府开设分号.我们还要在各大城市都要开设分号.以后你们就会发现.使用银票是个既方便.又快捷的好事情.”
“大人.这个你放心.我们兄弟两个回去后.一定多做宣传特别是那些常去南洋的商家.我也会把银票的好处跟他说一下.大人要是去南方设立分号.一定要去看看我们兄弟两个.也让我们尽尽地主之谊.”
“好的.多谢贤昆仲.以后有机会去宁波一定前去叨扰.那边的宣传就靠二位了.”
客气一番.两个人就告辞离开.临走的时候还把他们在宁波的地址留给了我们.
“兰大人.这两兄弟不简单啊.能看透这个银票的好处.要是在京城就好了.也能给我们多点宣传.”
“刘大人.这个他们在南方更好.提前给我们造势.等我们的分号过去.就可以很快的开展起來.好了.现在先不谈这个了.近期我们银号还有沒有别的事情要做.”
“兰大人.下官有一事要提醒大人.既然要去南方发展.我们就要招收一批南方的学子.现在我们招收的几乎全部是北方的.以后去了南方.怕是不习惯那边的生活习惯.还有那边的风土人情.所以.下官建议.应该提前准备.去国子监挑选一批南方的生源过來.为我们以后的发展用人提前准备.”这是邢志伟说的.
“好.就这么定了.这一段时间.你们就去国子监那边挑选生员.我去上折子请旨.”
商议一定.大家散开.各干各的.至于我來到书房.把对于银号以后远期的发展详细的做了一个论述.还对前期银号的经营情况做了一个具体的回报.还有就是生员的问題.这些人是关键.我也建议皇上在国子监专门开设一门课堂.培训这个人才.要是都來我们这里培训.浪费时间还不能很好的让他们掌握技能.
这次我沒有直接进宫去送折子.而是通过正常的渠道.先去了内阁.内阁再转给司礼监.司礼监看后.再转给皇上.虽然三天多才到了皇上手里.但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省的那些御史言官之流说我是幸进之臣.
折子在穆宗手里停了一天.第四天上午的时候.宫里來人传旨.让我和刘涛然.两个人进宫见驾.我是常去见到皇上的.但是刘涛然就不一样了.总共就是见了一次皇上.还是在我的婚礼上.当时那么多官员.穆宗对他有沒有印象还不一定.现在皇上说连他一起召见.着实让刘涛然幸福了起來.先是问我什么礼仪.最后又是问我皇上召见我们会说什么.
我也不厌其烦的教他一些参见皇上的礼仪.还有该怎么说.怎么做.皇上召见我们.除非就是看了我的折子.想去问我们.我也把我折子的副本让刘涛然看了.这样他心里有数.也能应对皇上的提问.
下午我和刘涛然提前吃了中午饭.就來到了东华门外等着皇上的召见.这也是有程序的.我们到了东华门.先去跟门口值班的太监说一下.太监在进去.來到了乾清宫.向值班的太监说我们求见.太监再去里面请示皇上何时召见.
等着进去的太监回來.说是皇上即刻召见我们.我和刘涛然在太监的带领下.來到了乾清宫大门口.
门口的太监进去通报.然后是出來带着我们两个來到了宫殿里面.穆宗还在龙椅后面坐着看折子.我一看就知道.那份折子正是我上的.
待到行礼一毕.穆宗让我们平身.这次沒有赐坐.也许是穆宗想在刘涛然面前保持一份威严吧.只是我习惯了赐坐.突然沒有了这个礼遇.心里还感觉怪怪的.
“两位爱卿.今天召见你们.是为了兰大人这份折子.朕看了一遍.感觉不错.只是里面很多细节我还不知道.所以让你们过來.朕要听你们亲口跟我说.”
“微臣等恭听皇上提问.”
我们两个一起回答.这也是我们以前排演好了点.
“你们说要开分号.这个兰大人以前也和朕说过.只是我感觉.现在你们刚刚在京城打开局面.突然去外面开分号.是不是有点着急.还有就是这个国子监单独设立这个课程.生员们会不会反对.”
“启禀皇上.现在我们银号发展势头不错.微臣和兰大人还有邢大人觉得.趁热打铁.把我们银号推出去.银号最大的雇主是商人.要是我们只在京城一地.他们就是拿了银票.回去也沒地方兑换.所以我们才着急.想尽快把外面的分号开起來.至于国子监那边的生员.只要万岁爷给予他们适当的待遇.他们是不会反对的.毕竟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朝廷出力.我们银号虽然是跟商人打交道.但是也是官差.他们也可以接受我们.毕竟商人也是我大明朝的子民.我们读书人也不能歧视他们.只要万岁爷重视.他们哪有不同意之理.”
这些话是刘涛然说的.我也是为了能让他在皇上面前出彩.才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他.
穆宗听完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爱卿说的很对.这几年朕让这钱粮伤透了脑筋.现在有了银号.去了朕一块大的心病.你们几个辛苦了.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你们一起提出來.在这里朕也听听.有什么困难和阻力也说出來.能 给你们解决的就解决.朕不能解决的就让内阁去办.”
“万岁爷.只要把这个银号开起來普及了.我们大明朝以后就沒有缺钱粮这一说.万岁爷要是对外用兵.也不要担心军饷微臣还有一个建议.以后各地的军饷和官员的薪俸.可以用我们银号代发.这样可以很快的提高我们银票的知名度.也让朝廷省去了到处运输军饷的苦楚.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我把早就想好的一些想法也说了出來.
“你这个办法是不错.这样也为朝廷省了不少运输的气力.只是.各地的赋税还是要运输的.要不连赋税也一起交给你们來办如何.”
这可是大好事.过去我在折子里面提过.但是穆宗一直沒有答应.这个赋税要是交给我们.那以后我们的银票就可以同行全国.这个官方背景就大了.
“谢谢万岁爷信任.只是我们的银号在当地.要是这个赋税也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和各省负责税收的官员打交道.还有白银的成色.火耗之类的诸多问題需要解决.万岁爷.等微臣回去.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再上折子、给万岁爷.”
明朝时期.银锭的铸造不是由国家设局铸造.用于缴纳赋税的银锭主要由各地银匠完成铸造的.民间流通的小额银锭甚至是由白银持有人自行倾煎而成.银锭的铸造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监督体系.
理论上來说.明时期国家主动放弃了银两的铸币权.这样就出现了凡是白银持有者都可以自行铸造的局面.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铸币权.铸币权的这种分散性.必然导致流通货币白银的成色、轻重和形状等的不统一.
沒有建立起铸币制度.因此使用白银货币的流通成本增加.带來了操作上的繁琐和技术上的困难.如称量、鉴别成色等.提供了商业贸易中的欺骗行为和增加了民间伪造货币的机会.货币的制度性缺陷.增加了赋税征收的手续.手脚愈多弊端愈容易滋生.如果白银采取银票形式可以减少不少问題.银票是按数额流通.可以省去了称量的麻烦.散碎之银倾煎成锭的火耗问題无需考虑.赋税征银中借“火耗”之名而行侵贪之实的可能性也会随之降低.
如果我们代收税赋吗.也就让那些靠火耗银子生存的贪官心生不满.对于我们银号的发展非常不利.要想把这件事情做好.确实需要皇上的支持.也需要大多数官员的认可.如果税赋要有银票的形式征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題.那就是.都去兑换银票.面对大量的成色不一的散碎银子.我们银号又该如何处理.其中产生的火耗去那里报销.造成的亏损怎么办.谁來买单.
所以我们要想出一个妥善的策略.让皇上满意.官员满意.缴纳赋税的百姓也满意.确实是很难的一个问題.皆大欢喜的局面是不可能有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吃亏.让百姓得力.可是要是亏的多了.银号也吃不消.这可是个大问題.回去以后要好好的商量下.
穆宗皇上也是通情达理的.面对这个问題.谁也不能很快给出答复.我们回去商量下再回來禀报也是应该的.所以穆宗沒有不同意.
最后鼓励我们几个大胆的去办.不怕出问題.就怕太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