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冰雪聪明 小荷露尖角(第1/1页)决战苍龙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说来也怪:只从杏儿哥教训了那个黄鼠狼以后,多少年来,刘家庄竟然再没发生过一件、因为黄鼠狼叼走小鸡的事情。

    刘家老爷子对杏儿哥的教导也更加强了。

    随着杏儿哥认得字越来越多,整个《老子》的学习,没费什么事也就会读和会背了。

    对于书的内容,凭借着以前的学习,他大都理解。

    再加上爷爷的书柜,现在也开始对杏儿哥开放了。

    每天除了爷爷领着学习外,闲下来的时候,杏儿哥几乎都在爷爷家阅读。

    看着孙子那热心读书的样子,高兴的爷爷直捋胡须。

    今天,就是杏儿哥学完了《老子》后的考试课。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看这刘家是怎么考试的?

    按照刘家对孩子的考试方法,低年级小孩认字,写字,背书,只有先生天天检查,是不考试的。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才实行考试的。

    这考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提问题。

    就是在学习了某种书以后,先由学生向先生提出三个问题。然后,有先生给与一一解答。

    二为写文章。就是在第一个考试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先生的讲解,进行分析和综合,结合自己的心得。

    选出一个问题进行阐述,把它写成文章。

    现在进行的是第一部分的考试:即是提问题。

    考试地点是在爷爷家的议事厅,主考是杏儿哥的爷爷和二大爷。

    爷爷和二大爷今天穿戴整齐,分别端端正正的分坐在议事厅大八仙桌子两侧的椅子上,杏儿哥也老老实实地坐在爷爷和二大爷的对面。

    首先,二大爷说:“杏儿,今天的考试,你可以对《老子》一书提出三个问题。现在你可以想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爷爷说道:“杏儿,现在你可以提问题了。”

    杏儿哥把身子正了一正说道:“爷爷,二大爷:杏儿要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为什么?”

    听完杏儿哥的提问,吃惊的是二大爷:好小子呀,上来就是个难题呀。

    就是在讲课的时候,这一句也是不太好讲呀!还是听听爹是怎么讲的吧。

    看到儿子没有及时作答,做爹的也知道这句难讲,特别是对一个刚到六岁的孩子。

    可是,难讲也得讲,还要争取给我的孙子讲清楚。

    想到这里,老爷子清了一下嗓子,开口了:“杏儿,这句的关键词是:“刍狗”。

    什么是刍狗?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这是古人常用来做祭祀用的器物,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整个这句的意思是,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灭。

    圣人也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

    为什么呢?因为天地也好,圣人也好,必须遵守天道。

    世间万物,自有它各自的生长规律,这就是天道。

    你不需还要对它们再施什么仁爱,只要让它们按照各自不同的生长规律去生长就可以了。

    老天如果为了给大地以仁爱,肆意的将雷电雨雪降到大地,万物就不得生长了。

    圣人如为了表示对百姓的仁爱,随便的对百姓指手划脚,甚至横征暴敛,百姓就不得生存了。

    正如你栽种了一棵花苗,为了表示你的喜爱,你天天都要把它拔出来看一看,这棵花苗就不得活了。

    你如果把它种下去,就不要多管了,它也许还有生长的希望。

    所以老子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

    是说这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匣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鼓动风就愈多生出。”

    等爷爷说完,杏儿哥兴奋地抬起头来,虚心的对爷爷说:“爷爷,我明白了,这句是说“守天道,清静无为”的好处。”

    老爷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一旁惊讶的是二大爷,在他看来,今天第一个值得惊讶的是自己的老爹。

    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了,这么长时间没到私塾讲学,思维竟然还是那么敏捷。

    语言还是那么犀利、到位,知识还是那么丰富,旁征博引竟然还是那么生动感人。

    第二个值得惊讶的,就是眼前这小杏儿哥。

    虽然是三嫂的外甥,(因为到现在二大爷也不知道:这杏儿哥其实是三嫂的亲生儿子)可是,智力却超过了刘家的任何一个晚辈。

    从发蒙到现在,也就是一年的功夫,学问竟然比私塾中其他孩子至少高出三、四年,甚至五年的程度。

    从他提问到听讲,俨然是一个小学者,真是难得的天才呀!

    “爷爷,二大爷,杏儿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圣人的品格的。”

    听到杏儿哥又一本正经的开始提问题了,二大爷赶忙把心一静。

    听到杏儿哥在说:“老子说:“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这是不是说:圣人只有与小人同流合污,才会接近于“道”?

    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个“道”呢?”

    真尖锐呀!完全是一种“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概,难得的坦率。

    “不!杏儿,这一句你没理解好。”二大爷回答的也干脆。

    “老子说,上善如水。这是说,最高明的圣人,应当有水一样的人格。

    水有多么好呀?它灌溉万物而又安静,不去骚扰万物。

    它居住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不与人争。

    所以说,水性最接近于“道”。

    “居众人之所恶”的地方,自然会有一些污浊,但,圣人绝不可与小人同流合污!

    所以,老子提出了圣人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说,圣人应当像水那样:善于选择地方,善于保持沉静,善于效法上天,善于遵守信用,善于理政治国,善于发挥才能,善于顺应天时。

    为什么要提出这“七善”,那就是为了不能与小人为伍。”

    “杏儿,圣人与小人是势不两立的。

    假设一个圣人落到了一群小人之中,他也能像一株莲花,生在污泥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为世人送来美丽和清香。

    屈原怒投汨罗江,司马迁忍辱修《史记》,还有你祖爷爷弃官躲深山。

    这都是洁身自好,不与小人为伍的例证。你说这样的道,我们该不该学呀?”爷爷又补充说。

    “爷爷,二大爷,杏儿知道这一句理解错了。现在,知道了:上善如水,不仅是圣人的品格,也是圣人的一种大智慧。谢谢爷爷和二大爷的讲解。”

    对于爷爷和二大爷的解释,杏儿哥又虚心的接受了。

    看着这么虚心又好学的孩子,爷爷和二大爷真是心里乐坏了。

    “杏儿,那你的第三个问题是什么?也快说出来让爷爷和二大爷听听。”二大爷满脸悦色的对杏儿哥说。

    “爷爷,二大爷,我这第三个问题可能有点跑题,望爷爷和二大爷原谅。”杏儿哥竟然客气起来了。

    看着他那稚气十足而又十分认真的样子,爷爷和二大爷禁不住笑了起来。

    对着被笑呆了的杏儿哥,还是爷爷先开了口:“呵呵,杏儿,你尽管说来,你二大爷和爷爷都想听听俺杏儿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那,我就说了。”显然,是被爷爷和二大爷的笑给弄得,杏儿哥此时竟有点不好意思了。

    “说吧,杏儿,爷爷和二大爷不笑了。你好好地说。”二大爷开始给杏儿哥打气了。

    杏儿哥抿了抿嘴,镇静了一下,就开始说了:“爷爷,二大爷,老子说: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和“俭”杏儿理解,可是,“不敢为天下先”杏儿就理解的不好。

    宋时,范仲淹先生在《岳阳楼记》里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少年来为人们所称颂。

    他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已经是“敢为天下先”了,到底对不对呢?”

    好小子,真了不起!开始考起爷爷和二大爷了?

    虽然,问题有点幼稚,可是他能把两篇文章对照,又不盲从前人,可见他是真动脑子了,这不正是读书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吗?

    爷爷和二大爷不约而同地想到一块儿了。

    “杏儿,你说这天下人有没有忧愁?”二大爷开始点拨他了。

    “当然有了。二大爷。”杏儿哥回答。

    “这忧愁是现在才有的呢?还是原来就有的呀?”二大爷又问。

    “应该是原来就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有忧愁。”杏儿哥又回答。

    “那么,范仲淹先生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那能算是“敢为天下先”了吗?”二大爷又进一步的点拨他。

    听到这里,杏儿哥开始低头不语了。可是,嘴唇还在微微动弹,好像还在说着什么。

    知道杏儿哥又在思考了,爷爷和二大爷没有作声,只是相视一笑,耐心的等待着。

    过了不长的时间,杏儿哥把头抬了起来,轻声说道:“爷爷,二大爷,我知道了。

    范仲淹先生没有错,是天下人先有了忧愁,被范仲淹先生发现了。

    他要为人们分担忧愁,才说了“先天下之忧而忧,”那是真君子的气度,不是“敢为天下先”,而是老子说的“三宝”中的“慈”。

    天下人对范仲淹先生的尊敬是应当的。”

    听着杏儿哥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两个长者乐了:这哪是给一个小娃娃考试呀?分明是在参加一场学问探讨嘛。

    虽然很累,两个长者心里高兴啊:刘家已经很久没有这么聪明的娃娃了,祖先真是开眼,今天,竟然送来了杏儿哥。

    下午是考写文章,那又会怎样呢?两位老者那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