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为娘治病 决定请清风(第2/2页)决战苍龙

    今晚我在三嫂这里睡。

    我觉得你俩也别再等了,三嫂这病犯得比原来还厉害,明天已是十月二十八了。

    明天一早晨,你俩就出发到那三清观去,赶快把清风道长请来给三嫂看病。

    你们提前出发的事,我找时间去跟爹说。”

    听到菊花这样说,七叔说道:“菊花,我看也只能这样了。

    那么,明天早晨,我们谁也不告诉了,就早早的出发。

    家里你做的干粮,我们全拿走,宝儿他们的饭你再准备吧。”

    菊花点头答应后,杏儿哥再过去看看娘的脸,看娘已经睡着了,这才跟在七叔的后面回七婶家了。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这叔侄俩匆忙准备了一下:

    带上干粮和牲口吃的草料,为了御寒,车上还放上了一条棉被。

    杏儿哥又回家看了娘一次,看七婶与红儿姐姐把娘照顾得很好,也就放下心来,这就与七叔驾着驴车出发了。

    又是一番劳碌和寒冷,第四天早晨到了三清观。

    一看,山门上仍挂着铁锁:清风道长还没有回来。

    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好在两人带的干粮还没吃完。

    山门前就是三清观的水井,两人先打了一点水,洗去一路上的风尘。

    然后,又喝了一点水,把路上剩下的干粮拿了出来,吃下一些充当早饭。

    叔侄俩也不需要商量什么,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等!

    吃完了早饭,天上的太阳出来了。

    尽管冬天的风,呼呼地在树林的枝头上掠过,可是,这太阳的光照在山坡上,使人觉得身上暖洋洋的。

    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休息一下,缓一缓这一路上的疲劳。

    于是,把驴从驴车上卸下来,让驴打几个滚休息一下,也吃点草料,饮下一点水。

    叔侄俩则找个避风的地方,把驴车支撑好,干脆盖上棉被在车上睡起觉来。

    冬日的白天不一会儿就过去了,严寒的冬夜降临了。

    北方山里的冬天,在外面过夜,那绝对不是可以闹着玩的:

    凛冽的寒风,有时还会夹着冰冷的雪花,可以说能够穿透任何棉衣,直达身体。

    那会夺去你全身的热量,直至把你冻僵。

    尽管叔侄俩长期生活在山里,已做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穿好棉衣,戴上帽子,蜷缩在厚厚的棉被里,仍然还要像行驶在路上时一样:

    睡一会儿,就要下到地上,原地跑一跑,跳一跳,等身体稍暖和一下以后,再爬到车上继续睡。

    否则,就会被寒风冻伤。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人要说了:

    既然叔侄俩已经到了三清观,清风道长又是杏儿哥的师父,七叔也不是外人,大家都很熟悉。

    不就是隔着一堵墙吗,干脆叔侄俩翻过墙去,到三清观里去睡,不就不冷了吗?

    这可是现在人的看法,好像这叔侄俩太过迂腐,明摆着的道理,怎么就是想不出来呢?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叔侄俩就丝毫不敢这么想。

    你想呀:这叔侄俩是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里?那是书香门第。

    那七叔,还是山庄私塾的教书先生。

    那杏儿哥,从小就在山庄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可谓知书达理。

    后来,又受清风道长的熏陶。

    那清风道长是什么人呀?是进士出身。

    拿现在的话来说,就相等于今天全国的高考状元。

    那人学问纯正,更兼一身仙风道骨。

    做他的徒弟,你只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能有丝毫的坏心眼儿。

    现在,虽然,清风道长不在。

    退一步想想,因为大家都是熟人,因为天太冷,就是现在爬进三清观中去,如让清风道长此刻回来碰上,也绝不会说二话。

    可是,尽管这样,那七叔和杏儿哥也不会那样做。

    为什么呢?我们常说:那锁是干什么的?

    那锁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

    既然是君子,你心中就得首先有个心锁,你才能看到大门上的铁锁。

    而那小人就不同了,他的心中根本没有心锁,他来到门前,也是看不到铁锁的。

    在他的心里,只想着他所惦念的财物。

    锁,对他还有什么用处呢?

    此刻,单凭武功,区区一个矮墙,如何能挡住二人?

    但是,这叔侄俩若越墙而进,尽管没有丝毫的歹意,可那也是做了一回“梁上君子”。

    与那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尽管别人不责备,可那却绝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所为。

    所以,这叔侄俩对此举,连动那念头都是不敢动的呀!

    好长的一个寒夜呀!

    天上连个月亮也没有,显得更加寒冷。

    总算盼望着太阳出来了,四处明亮起来了,身上才有了些许暖意。

    与昨天一样,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提水、洗脸、吃饭、等待……。

    那么,今天,清风道长会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