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古朴茶道 访友又初归(第1/1页)决战苍龙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清风道长正这么想着,忽然,又听那李掌柜说道:
“这叫做“涤茶留香”。
这是因为乌龙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叶上可能会沾有一点杂质。
所以,品茶时,要先用水洗涤一下茶叶。
并让茶叶吸收一定的水份,使茶叶处于一种含香欲放的状态。”
清风道长赶快集中精神看李掌柜的表演。
紧接着,李掌柜拿起紫砂壶的壶盖。
用壶盖轻轻刮去茶壶中、水面上泛起的泡沫及茶叶,使壶内茶汤更加清澈洁净。
这时,他说:“这叫做“春风拂面”。”
再接着,只见李掌柜提起茶壶,把壶中的茶水全部倒入大茶海中。
一边倒,一边说道:
“这叫做“乌龙出海”。”
按照他的话音看过去:
这时,壶中的茶汤已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就真的好似蛟龙入海那样。
倒完了壶中的茶汤,李掌柜用罐中的开水,把茶壶再次注满,并且盖紧了壶盖。
然后,手捧瓦罐,将罐中余下的开水,几乎全部浇到了紫砂壶的外面。
顺手又把茶海中的茶汤倒入茶盘,用瓦罐中剩余的开水,把茶海也冲洗干净。
洗完后,才说道:
“这叫做“重洗仙颜”。”
看到这里,清风道长明白了:
这“重洗仙颜”,原是武夷九曲溪畔的摩崖石刻,在这里只是一种比喻。
实际上,这第二次冲泡完,加上壶盖后,还要用开水洗烫壶的表面,这其实是内外加温。
目的就在于:更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这时,看到杏儿哥已经好久不做声了,清风道长决定点拨他一下。
于是,轻声说道:
“杏儿,李掌柜所说的“重洗仙颜”,它实际上是武夷山中的一幅石刻。
只不过,是利用它的喻意罢了。
其实,从壶外面浇水,可以提高壶里面的温度,这样做,更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听到这里,只见杏儿哥眼睛一亮,轻轻点了一下头,也是轻声地对师父说道:
“师父,我这是第一次见识茶道。
你不说,我还真不明白呢!”
这时,再看那李掌柜,拿起桌上的干布。
其实,这干布此时是在充当茶巾使用,正在擦拭紫砂壶底的残水。
一边擦,一边说道:
“这是“游山玩水”。”
擦完了壶底,把壶中的茶水注到了茶海里,然后,说道:
“这是“慈母哺子”。”
杏儿哥这次似乎明白了:
敢情是茶海中的第一遍茶汤被倒掉了,茶海还没享受到茶水的滋润。
这紫砂壶就是慈母,它要用自己肚中的茶水,再一次好好滋润它。
其实,此时的茶海,正在被当做公道杯使用:
大红袍那属于顶级的乌龙茶,而乌龙茶冲泡非常讲究时间。
就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
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的、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也会非常不同。
为避免浓淡不均,需要先把茶汤全部倒至公道杯中,然后,再分至杯中。
同时,公道杯还可沉淀茶渣、茶末。
这时,又听那李掌柜说道:
“这是:“祥龙行雨”。”
只见他正将茶海中的茶汤,快速、均匀、依次注入到茶盘中的三只茶碗中。
师徒俩一听,这“祥龙行雨”,实有“甘露普降”的吉祥之意,心中特别高兴。
这时,清风道长的一个动作,使得李掌柜对这师徒二人就更加刮目相看了:
原来在李掌柜为大家斟茶时,那清风道长做了一个这样的动作:
他把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前部弯曲,在桌面上轻扣了两下,以示谢意。
就是这么一个动作,把个李掌柜激动地险些把茶泼到了茶碗的外面。
当他倒完了茶,说完了“祥龙行雨”以后,竟然先站起身来。
面对清风道长,把双拳一抱,躬身为他行了一个大礼。
然后,才把茶碗分送到三人的面前。
那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呢。
就是在清风道长出外云游的不久之前,传说那乾隆微服下江南,主仆相扮。
有一天,在茶馆中,乾隆竟然给和珅倒了一杯茶。
按宫中的规矩,这样做,和珅是要给皇帝磕头谢恩的。
但是,当时的情况下,皇帝不想让人认出自己来。
和珅可就左右为难了:
这头,磕还是不磕?……
和珅就是和珅呀!
突然之间,他急中生智,竟用两个指头代替双腿下了跪,在茶桌上,做出了刚才清风道长做的那个动作。
于是,君臣二人皆会意。
从那时起,品茶,就留下了这么个礼仪。
今天,李掌柜看到清风道长对自己行了这个礼,心里更加明白:
眼前这老道长,真的不是一般的人物!
他不仅懂茶道,还熟悉茶道礼仪。
他对自己那可是行得是“君臣大礼”呀,自己可不能亏待了人家。
于是,一倒完茶,他便急着向清风道长还了一礼。
看到李掌柜对着自己行礼,清风道长知道:
这李掌柜懂茶道礼仪。
自己也想起身回礼,但是,早让李掌柜按坐在椅子上。
那李掌柜说道:
“大家端起碗来,赶快品茶!”
说罢,他把茶碗优雅的凑到鼻子前面,深深地吸了一下茶香,说道:
“这叫“喜闻茶香”。”
眼睛又朝碗中仔细地看了一看,又说道:
“这叫“鉴赏茶色”。”
这边师徒两个模仿着他的动作,也做“喜闻茶香”的动作。
鼻子一靠近茶碗,一股清幽的好似桂花,又像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使人顿感心旷神怡。
接着,又做“鉴赏茶色”的动作。
只见眼前的碗中,汤色橙黄明亮,略显一点微红,香气飘袅,对人充满了诱惑。
就在这当儿,只见李掌柜把碗放到唇边,随着“吱—”的一声吸茶声,一口茶水,已被吸到嘴中。
待到他慢慢地把茶水咽了下去,才犹有余味的说道:
“哎,这叫“细品茶韵”。”
模仿着李掌柜的动作,清风道长与杏儿哥也“吱—”的一声吸了一口茶。
那滚烫的茶水,伴随着外面凉气的混入,落到舌头上,倒也没感觉得特别的热。
分几次,将嘴里的茶水慢慢咽到肚里,吧唧吧唧嘴,只觉得那茶的香气直坠肺腑。
留在舌根上有一种非常清澈的甘甜,甘甜中还有一种清凉,真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
三个人几乎是很贪婪地、将碗中的茶又猛吸了两口,一碗茶水算是下了肚。
看到三人的碗中都空了,那李掌柜提起茶盘中的茶海。
采用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的方法,把茶海中的茶水均匀地倒进了三人的碗中。
李掌柜的手法极其娴熟,在点斟的过程中,尽管碗小,他的动作却很快,手中的茶海又是上下起伏。
但是,冲到茶碗中的茶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溅到碗外。
直到倒完了茶海中最后一滴茶水,放下茶海,那李掌柜才说道:
“这叫“凤凰点头”。”
当然,清风道长还是把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前部弯曲,在桌面上轻扣了两下,以示谢意。
这次,作为回礼,李掌柜又行了躬身礼。
那茶道演示到这里,它的主要仪式基本都演示过了,剩下的,那就是正式品茶了。
三个人端起茶碗,慢慢地又品下了这一碗。
紫砂壶中需要添水了,李掌柜又是“啪啪”拍了两掌。
还是刚才那跑堂的,笑眯眯地又捧着一罐开水走了过来,放下水罐,转身走了。
李掌柜又重新往紫沙壶中充水,然后倒茶,品茶。
看着眼前三人悠然自得的样子,杏儿哥记起在爷爷房中曾看过的一本书。
那本书,是明朝钱塘人许次纾写的,书名叫做《茶疏》。
那书中说道,最宜于饮茶的时间和环境是: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闻曲;
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院,名泉怪石。”
可见,古人是何等的优雅!
这时,已经夜深人静了。
今日,大概已是阴历五月十一、二的光景,天空的中央挂着大半个月亮。
将光辉透过窗棂,悄悄地射了进来。
饭庄里的大灯笼早已熄灭了,只有饭桌上的油灯,在忽闪忽闪的亮着。
香炉上的檀香,发着一明一暗的光亮,散发着令人飘飘欲仙的香气。
油灯前,三人轻声慢语地聊着,品着。
杏儿哥心想:三人此时算作一种什么状态呢?
是“心手闲适”?是“夜深共语”?
是“明窗净几”?是“风日晴和”?
还是“小院焚香”?
哈哈,可能都有一点吧!
在这浓浓的宾主情意中,怎么还有一种“访友初归”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