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六. 建国(第2/3页)潜规则之皇

可能的行径。没有人是傻子,真的那么遵守协议,哪怕是大宋这个朝廷。

    只不过这也是唐书需要的,唐书想要的就是大宋朝廷离开汴梁,离开河南,带走了众多官员富户豪商乃至大多数军队之后,汴梁城的守军以及周围各地的勤王军虽然能够阻碍黑旗军一段时间,但也注定了这片区域要被黑旗军占领,无他,在朝廷都失去了勇气的情况下,你指望军队和民众还能有多大的勇气存在。

    更为重要的却是高太皇太后一走,可是将如今河南地界的军队带走了大半,那猩都是大宋军队中数得着的禁军系统,没有了他们,自然也降低了太多的难度。

    说起来唐书也是无可奈何,依照如今黑旗军如今的实力,想要强行拿下河南乃至汴梁城并不是多大的问题,但也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而且就算强行攻下,对于黑旗军本身势力的损耗也会很大,刚刚扩大了十几倍的地盘,如果本身军力受损,那么这些占据地的安宁就是个问题。

    而且那些归附的宋朝军队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更何况还有这西夏乃至草原民族在虎视眈眈,如果唐书不想再次大举作弊的话,如今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毕竟黑旗军不是大辽,更不是以后的大金。崛起的时间太短,人心归附的还不够,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大宋朝廷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之前大宋朝廷内部关于迁都的事情才会如此的矛盾,只不过黑旗军军临城下之下,也让大宋朝廷,特别是高太皇太后彻底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也许强行攻下汴梁城乃至河南各地,或许会让黑旗军损失巨大,但毫无疑问,大宋朝廷自身的损失也会很大。

    而且作为最大的目标,高太皇太后以及哲宗皇帝两人想要安全离开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个女人自私的心性占据了上风,什么大宋的前途都不如她自己的荣华富贵长命百岁来的重要啊,所以高太皇太后才会和黑旗军有了这种私下的协议。尽管朝廷官员中也有对此很是痛恨的,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贪生怕死的。

    所以这个决议顺利的通过,而高太皇太后也彻底的带着大宋在河南抵抗黑旗军的希望离去了。

    唐书根本没有追击大宋朝廷一行的想法,虽然看似大宋保存了很大的元气。但在唐书看来,一旦失去了心气,特别是让民众感觉失去了勇气和希望,这个朝廷就已经算是完蛋了。以大宋朝廷的秉性,以后的他们也对黑旗军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没有急着再次围住汴梁城。先是将河南境内再次清扫了一遍。

    勤王的义军,或者官商士绅的义军,乃至各地不甘寂寞的人趁势作乱的情况,在唐书大军扫荡下,都是灰飞烟灭,对于这种趁机作乱的人物。唐书没有心慈手软。惩罚极重,一时间,让不少黑旗军占领区心怀叵测的人物都不由一惊,再次老老实实的蛰伏下来。

    将周边安定之后,黑旗军再次兵围汴梁城,这段时间以来,汴梁城中私自外逃的民众乃至士兵络绎不绝,哪怕汴梁留守苏轼大力禁止,效果也并不好。其中更有不少士兵直接出城投降了黑旗军,直到苏轼痛下重手之后。情况才算是稍微好转了一些。

    唐书带着手下将军官员连同幕僚来到汴梁城下,旌旗招展,大军的肃杀之气也给唐书一行人平添了无边的威势和煞气,唐书一身黑色戎装,随意的打领着汴梁城,这座这个时代最为雄伟繁华的都市,巨大宽厚城墙,乃至各处城楼箭台,汴梁城完全如同一只巨兽蹲伏在平原。对所有的入侵者都是凛然声威。

    而城墙上的大宋禁军,虽然神色有些仓皇,但不管是装备乃至受训水平,也都是非同一般,在守城的时候绝对不会次于其他的军队多少,再加上数量不少的义军,乃至苏轼强行征召的强壮民众。守城的声势也是非同一般,毫无疑问,汴梁城绝对会是一块硬骨头。

    之前的攻城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汴梁城的城墙都被鲜血侵染的发红了。可见这段时间有多少血液弥漫其上,还好的是,大部分都是唐书后来收拢的炮灰,而黑旗军的损失并不大,还能够接受。

    “派出探子、说客入城,不必理会苏轼,大宋禁军的将领,特别是义军的那些将领是重中之重,钱财官职都可以许诺,哪怕不能让他们立刻倒戈,拖拖后退也是好的。每天的劝降信都不要少。”唐书吩咐道,

    这又是纯粹的心理攻势了,再加上武力攻势,这才是最合适的。唐书也没有想过能够轻松拿下汴梁城,哪怕如今的汴梁在高太皇太后离开之后,力量空虚了很多,但凭借着雄伟的建筑以及内中的士兵,依然有着很强的力量,大宋军不擅长野战,但守城还是很合格的。

    而且唐书还存着直接拿下汴梁城立威的心思,这座大宋的都城被强行攻下的话,对黑旗军以后的攻城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一种蓄势的阶段。

    一旁属官立刻记下了唐书的命令,传递了下来。随后各位将军乃至幕僚都开始集思广益怎么更好的攻打汴梁城,同时尽量的避免损失,唐书没有参与讨论,望着汴梁城,心中静静思索着什么。

    这个时候,唐书却是想到了那位汴梁留守苏轼,苏轼这个名字,任何一个现代华夏人都可以说耳熟能详,他的大江东去,他的才华横溢,他的风流潇洒。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没有多少人会记住苏轼的官员身份。但如今站在唐书面前的苏轼就是大宋的高级官员,也是目前阶段,唐书的主要敌人。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不过算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唐书并没有放过苏轼的想法,毕竟苏轼可是如今抵抗黑旗军的最高官员,更曾在无数军民面前发誓与城同在,既然他如此气节,唐书也只能成全他了,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选择顽抗的人一个警示,如果放过了苏轼的话,在以后可是会给黑旗军平添不少麻烦哪。

    毕竟如果反抗也没有什么惩罚的话,那岂不是就在鼓励别人反抗嘛!

    观察了一下汴梁城的防务之后,唐书也就离开了,对于攻城他根本不会参与,他手下如今那么多的人才,唐书才不会让自己受累哪。不过他却也在一直关注着,虽然武功高强,但唐书还没有亲自上阵的想法,如今可是黑旗军占据上风。如果这也需要唐书这个领袖上阵的话,反倒是一种麻烦。

    所以唐书只是静静的看着汴梁城防御战,看着攻守双方往我厮杀,血气弥漫,尸横遍野。这种大型战场,特别是这种城池攻守的战争的残酷是很难形容的,这让唐书都为之动容,尽管伤亡惨重,但这些却没有让唐大少爷放在心里,谁让这个家伙太过自私哪?!

    就这样。残酷的战斗持续了将近半个月,整个汴梁城周围都弥漫着血气味道,甚至河道都泛起了血色,而且正是天气炎热的时候,不过在唐书一直配备的大量医匠的努力下,黑旗军的伤员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再加上一直妥帖的准备着防疫工作,黑旗军倒是没有收到太过的损失。

    而汴梁城内就有些不同了,本身正式的士兵数量就只是少数。再加上高太皇太后带走了众多的人才,甚至留下的医匠数目都很少。也是的汴梁城内的伤员都受尽了折磨,各路义军和民众怨声载道,也让苏轼焦头烂额的,不得不满脸憔悴的亲自监督着情况。

    苏轼身先士卒确实鼓舞了士气,不过意外情况也发生了,终究苏轼不过是个文人,真要说战斗力,那就是个悲剧,身先士卒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苏轼最终的下场也提醒了这一点。虽然在军士的保护下,苏轼并没有被攻城军队近身,却很不幸的被一支不知从何而来的箭矢击中,身受重伤。

    这下子汴梁城中可算是彻底乱套了,苏轼伤重昏迷,根本不能理事,而其余官员又不能服众。各路义军本就在这些天内吃够了苦头,对城外的黑旗军也是怕到了极点,再加上有着黑旗军的说着的游说,之前有苏轼压着。还好,但如今苏轼昏迷不醒,情况也就不同了。

    艰难的维持两天之后,在黑旗军再一次攻城期间,不少义军直接反了,打开了城门,配合着黑旗军占据了汴梁城,这一弛旗军南下以来最艰苦的一场战斗也算是结束了。

    肃清城池,打压趁机作乱的流氓地痞,捉拿罪犯,拿下城市之后,还有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处理。唐书直接交给了其他人,在黑旗军强大的军力之下,再加上军纪严明,安抚民众的工作倒也不算为难,至于清算罪犯的问题就稍微麻烦了一些。唐书没有理会这些。

    在军队休整了两天之后,留下三万黑旗军嫡系镇守汴梁,随后带着其他收编的大宋军队,直奔如今河南唯一还在黑旗军掌控之外的城市,大宋西京洛阳!

    洛阳这座城市几朝古都,历史悠久,在大宋也是陪都之一,防御和守备仅次于汴梁城,不过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再加上城内民众乃至士兵官员都是心思浮动,所以使得这座古都不过抵御了十天左右,就被黑旗军占领。

    拿下洛阳之后,唐书也松了口气,如此一来,也算是完成了他之前制定的计划。可以说如今的情况,早在唐书进入草原的时候,甚至在成立四海商行的时候就开始了谋划。能够进展的如此顺利,前期的详细准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不少城池里应外合,省了黑旗军很大的功夫,减少了伤亡,也减少了消耗的时间。

    在如今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如此迅速的完成唐书的阶段计划,对黑旗军的好处不言而喻。

    当然,更不能忘了唐大少爷的犯规手段,正是因为他的那些逆天手段,才使得黑旗军的基础建立,才使得黑旗军有了今天。不过这其中唐大少爷的功劳也不少。虽然一直没有放弃过作弊,但唐大少爷也在尽量的减少这种作弊手段,倒不是唐大少爷多么的高尚,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征服欲之余尽量的减少精神能量的付出罢了。

    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计划之后,拿下了河东河北河南以及青州等地之后,另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迫在眉睫了,那就是开国建制,如今不同以往,只是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使用黑旗军的名号也就足够了,但是如今占了这么大的地盘,没有一个合适的名号就不行了。毕竟名正言顺也可以让民心归附啊。

    这样的事情,唐书自然不会拒绝。连同黑旗军的礼学官员再加上投靠黑旗军的大宋官员,顿时忙碌起来,什么祥瑞啊,什么天文历法啊,以及官服礼服等等,林林种种的,一群人忙得热火朝天,也都各个满脸欣喜,毕竟这可是件大事情,不只是对黑旗军有力。对于各级官员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儿啊。

    升官发财的事情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就算是唐书的创造人物也不例外,尽管忠诚,但并不意味着创造人物就没有人类的需求了。对这些,唐书懒得理会,直接交给了众多官员处置。

    唯一让唐书确定下来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国号问题,按照时代的惯例,唐书起于燕赵。而且似乎祖上也没有什么建树,当然。这个祖上纯粹就是胡诌的。这样一来,国号应当也就是燕赵等国,再不济的话‘齐’也行,但唐书却不喜欢这些国号,他选择的国号是‘秦’!

    他喜欢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钦佩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更喜欢秦国的强大,以及秦始皇的威势。所以他选定了这个国号,而且唐书还有着另外一个用意。秦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度,而唐书也希望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