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2/3页)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你心里有数就好。将来你出阁了,平素也要清楚朝廷的动向,既要把自己当作局中人,也要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身在局中可设身处地地思索,身在局外是旁观者清,两厢用心,才会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如此才能冷静自若地引领族中盛衰。和咱家不同,俞家毕竟是皇后娘娘的娘家,太子殿下的母族,从一开始就和皇家有着牵扯不断的瓜葛,更该谨慎小心。”
黛玉站起身,垂手称是。
林如海令她坐下,方接黛玉先前的问题,轻声道:“各家联络有亲,若是治家不严,往往难以独善其身。本来卫家不在其内,偏生从卫家姻亲的事情里牵扯出卫家来,和史家差不多,很有几件证据确凿的罪名,罪不至死,却必定革职,恐也要罚些银子。”
他万万没有想到卫将军避过了战死沙场的下场,却没有躲过牵连之罪。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果然家家户户皆盛极而衰不成?前世的甄家如此,贾家如此,自己家更是止步于黛玉。
黛玉怔然,随即道:“可是牵连甚广?不知是否会让郡主担忧。”
文德郡主极怜惜卫若兰,倘或卫若兰因卫家而出事,文德郡主必定极为难过。
林如海摇了摇头,道:“纵有所牵连,也不若先前甄、贾两家一事牵连者众,对卫公子倒无甚大碍。”意欲详细再述,忽听有人通报北静王来拜,只得掩住话题,命黛玉回房,然后更换见客的衣裳,接进书房。
北静王此行不为别的,乃是为文德郡主并卫若兰一事打探消息而来,不同于文德郡主夫妇不在朝中,曾冼官职又小,北静王到底门路多些,窥见了些先机。
林如海未曾透露,只说道:“且等明天。”
北静王会意,又说了几句话,放心地告辞回府,倒没有告知文德郡主。
次日,数道旨意颁下,多位官员丢官弃职,卫将军赫然在列。
起因是和宁荣二府颇有交情的锦乡候,他虽才干平平,但天生命好,袭了祖上传下来的官儿,又谋了一个极要紧的缺儿,在兵部当差,主管兵籍、军械等事多年,不想近来长庆帝忽生奇想,悄悄亲自检看此次运往各地边境的军械、军衣等物,却在无意中发现其中多是以次充好,龙颜大怒,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即刻命人详查。
林如海这才知道,上辈子西海沿子兵败,其中即使有南安王爷指挥不力的缘故,恐怕也有锦乡候在军械军衣中谋利的原因,军械不好,碰外敌之刃立时折断,何以杀敌?别处的军械军衣等多是好坏参半,独西海沿子的全部都不好。
林如海心中暗惊,随即一身冷汗,前世直至南安郡王兵败被俘,探春和亲迎回,此事竟依然未曾被查出来,可见这些人的势力达到了何种地步,在此事上只手遮天亦不为过。
此时此刻,比起别人之愤慨,林如海却是庆幸不已。
事关江山社稷,长庆帝如何不为之震怒?待得查出锦乡候当差的这些年里,掌管此事的许多官员沆瀣一气,又有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和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等姻亲从中相助,几乎年年皆如此,只为饱其私囊,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官员多被锦乡候设计,或是惨死,或是革职、流放,命运最好的竟是外放偏僻之地!
西海沿子的东西之所以最差,却是因为锦乡候府和南安王府多年世交,锦乡候祖上曾于南安王府有救命之恩,即使被南安王爷发现军械不佳,也得顾念交情,不了了之。何况他们心思缜密,不仅疏通了押运的官员,而且不好的军械军衣都是给各地下面的兵卒,且军械也好,军衣也罢,皆是金玉其外,若不仔细查看的话,谁能发现败絮其中?
长庆帝生平最恨并非贪污受贿,而是因贪污受贿置江山百姓于不顾,查清后,即批革职收押,昭明于朝堂后,立刻判了七位罪魁祸首斩立决之刑。锦乡候、戚建辉、马尚和卫太太的娘家兄长皆在其中,其家俱是抄没,家眷入官,下人发卖。
卫将军和这几家是多年的姻亲,来往极为亲密,这几家行事瞒得过别人,如何瞒得过他?他焉能不知其中的真相?当初他们也曾试图拉卫将军一起参与,被他严词拒绝,卫将军苦劝他们几回不得,便当做不知。如今长庆帝严查,他知情不报亦令长庆帝震怒,兼卫家也有几宗事儿牵扯其中,遂革其职,罚其银,连祖宗传下来的爵位一并没了。
同时,长庆帝借着此事,革了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员之职,令先前的心腹替补上来,很快就掌控住了局势,并未因接连罢职抄家斩首而引起混乱。
等到事情尘埃落定,已是月余之后了。
这段日子里林如海忙得脚不沾地,整个兵部亦如此,牵扯到边境,急急忙忙地征集铁匠和裁缝,夜以继日地赶工,企图早日给各处更换军械和军衣等物,好在才抄了那几家,银两足以支撑此次更换,只是未免忙碌些。
长庆帝对此非常重视,不仅京城忙碌,还下旨发到边疆各处,令其谨慎防备外敌,亦在当地召集铁匠和裁缝,由朝廷拨款赶制军械和军衣等。他恐外敌得知消息,攻边疆之不备,若军械不敌,势必大败,故此催促得很急。
贾敏和黛玉见状,得林如海允许后,忙命府中针线上的下人帮忙赶制军衣,衣料棉花皆是朝廷所出,只是不受工钱罢了,又因不求工艺精美,缝制甚快。
别家听说后,纷纷效仿,大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也减少了所需的时间。
独卫家自顾不暇,为了凑上三十万两银子的罚银,险些连田地都折变了,捉襟见肘之际,卫太太哪有心思操办卫若兰和史湘云的婚事?况且,家里的爵位已经没了,卫将军又罢了职,她何必再针对现今仍在军中为官的卫若兰?幸而吉日初议,尚未说定,亦未请期,便不曾再提起。文德郡主暂且放下心来,对于贾敏未曾去信的歉意,一笑置之。
贾母心疼湘云,卫家失势,不再提婚事,她也担忧湘云此时进门后吃苦头,乐得装作不知道,顺水推舟地不曾催促卫家拟定婚期。
却说贾敏虽未写信给史家,却收拾了许多东西和人参等药材补品,命人送给林睿夫妇。林智因俞家和林家已经过了大礼,料想黛玉出阁之日不远,便不曾回南,撺掇着齐先生亦留在京城,独林睿夫妇离家甚远,贾敏思念非常,少不得将好东西尽数送去,恐其吃苦受罪,况且曾净尚未有孕,她心里亦颇为焦急,只盼着他们夫妇好好调理,早生贵子。
贾敏不放心几个下人携带东西上路,可巧京城中有一家官宦丁忧回乡,遂托其一路同船而行。世人往往都是锦上添花者多,林如海贵为一国之相,那人家正愁三年后恐无职缺可谋,自然乐意同林家结个善缘,路上对林家几个下人照应颇多,且是后话不提。
诸事完毕,林如海得假三日,又因寻到了满意的寿材板儿,命人放入嫁妆中,突然想到太上皇上辈子驾崩的日子,忙对贾敏道:“瞧瞧八月或者十月有没有好日子,等俞家请期时好定下来。”吉日佳期多选双月双日,六月太热,林如海不忍黛玉受罪,故此略过。
贾敏纳闷道:“怎么这样急?我还想着定在明年二月或者四月呢,春日成亲岂不更好?”
林如海不好说太上皇命不久矣,圣体欠安便已不好大办喜事了,驾崩后朝廷更是下了旨意,官宦之家禁止嫁娶宴乐一年,百姓三个月,而俞老太太的年纪着实大了,一年能生出多少变故他都拿不准,因此淡淡地道:“玉儿已及笄,俞家焉能等到明年?”
如今长庆帝和太上皇父子情深,又没有上一世的诸般争斗,彼此圣体俱好,太上皇素日侍花弄草,逍遥自在,少有上一世的许多病,但是总要以防万一。
不过,想到自己钟爱的女儿即将嫁作他人妇,林如海总觉得心里十分酸楚。
林如海和贾敏有意,俞老太太和俞恒祖孙二人自是欣喜若狂,忙遣官媒上门,最终经由钦天监卜算,拟定了八月十八为婚期。
婚期一定,黛玉不再出门走动了,在家待嫁。
她的嫁妆早已齐备,嫁衣业已在大定后按着她的尺寸和将来的品级绣制完成,乃由十数名宫中的绣娘精心数月而得,只有最后收针是黛玉所为。除此之外,凤冠的用料更是林如海亲自挑选最上等的金玉宝石,珠围翠绕,华美异常。
苏太太端祥片刻,满意地道:“极好,极精巧,这才配我们玉儿穿。”
她说话的时候,贾敏正在看苏太太给黛玉的嫁妆清单,因她是黛玉的干娘,早有心给黛玉添妆,但她不愿在添妆那日以豪富示人,故此先行送来。
只见上面列道:三进院二所,良田二十顷,商铺二间;大理石底座紫檀透雕山水花鸟人物十二扇屏风一架,百花争艳紫檀架十二扇玻璃屏风一座,炕屏一对,挂屏一对,西洋金自鸣钟两座,珊瑚宝树一对,腊油冻佛手一对,田黄冻香橼一对,子孙万代羊脂玉如意一对,百子千孙绿檀木如意一对,宜子宜孙水晶如意一对,官窑粉彩镂空岁寒三友转心瓶一对,官窑雨过天青联珠瓶一对,水晶浮雕竹林七贤花插一对;琉璃盏一对,汝窑美人瓶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对,古画两幅,名家法帖两张,孤本两套;诸般古籍、新书的刻本、手抄本两箱;龙凤呈祥白玉佩一对,鸳鸯比翼碧玉佩一对,并蒂花开青玉环一对,南珠二挂、太湖珠二挂,蜜蜡珠二挂,玛瑙二串,各式头面二十副,其余各式珠宝钗环二十对;四季衣裳八十套,各色上用的云锦、蜀锦、缂丝、茧绸、江绸、春绸、绉绸、潞绸、宁绸、瓯绸、彩缎、洋缎、妆缎、蟒缎、倭缎、金花缎、香云纱、石榴绫、蝉翼纱、软烟罗、毛青布、雀金呢、哆罗呢并练绡绮纨等每样皆八匹,皮毛、梳篦、脂粉若干。
除了屏风、字画、书籍和脂粉等物外,其余各物无一不是成双成对,寓意美好,绫罗绸缎上的花样亦多是葫芦、葡萄、石榴、并蒂莲、连理枝等。
贾敏看毕,忙道:“太多了,明儿添妆时你随意给她几件就够了,这些东西留给妙儿罢。”
苏太太不在意地道:“我们两个到了这把年纪,膝下又没有个男嗣,将来这些东西不是落在族中旁支手里,就是充入国库,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两个女儿。能给妙儿的东西在她出阁时都给她做嫁妆了,我们又留了日后兼身后所需,剩下的给玉儿。玉儿也是我的女儿,我给女儿备嫁妆是理所应当之事,你难道不许不成?我给玉儿的,又不是给你的。”
不等贾敏开口,苏太太又道:“我给这些东西是我们老爷决定的,妙儿也知道,且十分赞同,你再推辞,我可就恼了。”
闻听此语,贾敏只得打住话题,暗暗下定决心细细交代两个儿子和女儿,日后苏黎夫妇不在时,他们一定要对妙玉更好些,亦做其依靠,免受夫家苛待。和黛玉不同,一旦苏黎夫妇身故,妙玉娘家便没有人了,没有娘家依靠,顾家虽不在意,却很容易让外人看轻。
苏太太面上露出满意之色,问道:“全福太太请的是谁?”
女儿出嫁,须有全福太太照料诸如梳头扫轿扫床一类的事项,祈求新人成婚后吉祥如意,像全福太太一样有福气,所以请全福太太的时候,女家十分慎重。
贾敏笑道:“原本想请迅哥儿媳妇做全福太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