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禅让之策(第1/1页)权倾天下:千古一后
乙浑于朝堂之上.屡次想杀不顺从他的大臣.可每次都被献文帝以居丧期间.不宜杀戮为由推托.当着百官之面.乙浑于面子上也只得忍下一口气.谋反的时机未成熟.他也不敢公然对献文帝怎么样.献文帝在朝.每天与群臣见面.乙浑已经失去了矫诏杀大臣的机会.
朝臣见献文帝屡次阻止乙浑杀大臣.心中已经雪亮.他们惊喜地发现.献文帝虽然年幼.那看似孩童儿戏般的理由.却有效地阻止了乙浑的胡作非为.看來.献文帝第一次阻止乙浑杀吏部尚书拓跋云并非偶然.而是一个巧妙的布局.
众大臣开始仔细揣测献文帝其他的做法.逐渐明白了献文帝果然非常人可比.不升李奕而把掌管禁军的贾秀提拨为吏部尚书.这正是巧妙地卡住了禁宫守卫力量的两个重要的点.
众臣不禁开始暗暗佩服献文帝.只有中书令高允、司徒刘尼、司空和其奴才意识到.献文帝虽然聪明睿智.但毕竟沒有治理国家的经验.看來这一切都是冯太后在幕后主使.他们兴奋地感觉到.冯太后终于觉醒了.不再被乙浑欺瞒.已经暗中向乙浑拨出了利剑.
乙浑却沒有意识到这一切是太后在幕后运筹帷幄.他虽然也感觉到了事情有些隐隐不妙.但他却始终认为.这只是小皇帝拓跋弘自己的主意.
乙浑感觉到小皇帝拓跋弘越來越难对付了.他虽是粗人.可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害.眼见群臣已经从以前的不敢正视自己.变得越來越胆大.甚至经常有大臣站出來反对乙浑的施政.乙浑心中越发不安起來.
自己向皇帝提出的奏章.经常因为其他大臣的反驳而不得皇帝批准.而自己又沒法矫诏杀死那些不顺从他的人.乙浑越來越感到自己的力量在被一步步削弱.百官几乎都在一边倒地向献文帝倾斜.
本有贾秀为自己拿主意.可因为贾秀不得太尉一职.而与乙浑开始互相猜忌.乙浑的谋反战车上.便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军师.
乙浑心中害怕.欲趁自己手中掌握的力量还胜过皇帝时.公然起兵造反.夺了拓跋氏的天下.此时.尚书右仆射、南乡公、安南将军慕容白曜因为智勇双全.而成为了乙浑最为倚重之人.
乙浑急召慕容白曜.密告其自己欲起兵谋反之举.慕容白曜心中暗暗吃惊.他虽然喜爱钱财.又工于心计.在太武帝和文成帝时.一直夹紧尾巴做人.博得了两任皇帝的好感.终于在献文帝登基后.爬到了高位上.这时才开始放任起來.勾结乙浑.然而.慕容白曜虽然贪财.与乙浑接近只是看准了他的权势.想从中谋利而已.他对大魏的忠心倒也不假.自不能跟随乙浑造反.
听了乙浑的话语.慕容白曜吓出了一声冷汗.他只是视乙浑为一权臣.也和文成帝眼光一样.认为乙浑并无野心.对大魏忠心耿耿.如今听得乙浑欲谋反之言.慕容白曜如何不心惊.
他悔恨自己因为沒有看清乙浑的野心.因为贪权财而错上了乙浑的战车.如果跟着乙浑谋反.且不论是否成功.他必落得千古骂名.可慕容白曜亦知北魏对于谋反之臣残酷的处理方式.重者诛三族.轻者灭满门.从沒有过有谋反嫌疑之人可以保全性命的先例.
北魏的惯例.使得慕容白曜骑虎难下.他既不肯随乙浑谋反.又不敢暗中投靠太后与皇帝.在他心中.自己即使揭发乙浑谋反有功.可日后太后与皇帝仍会追究他结党乙浑之事.仍免不得一死.而且更让他恐惧的是.他亦明白.目前太后与皇帝的力量.尚稍逊于乙浑.若乙浑真反.太后与皇帝恐怕性命不保.自己也会因揭发乙浑而身死.
慕容白曜沉吟了许久.脑中反复盘算.终于拿定了一个主意.他认为.乙浑若反.不管成功与否.自己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果助乙浑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则自己不但可免了有性命之虞的危险.亦能摆脱死后的千古骂名.还能因为出主意有功而成为乙浑取得政权后最重要的人物.
慕容白曜道:“丞相.您虽然掌管天下兵权.似乎一出兵便能夺了天下.然丞相忘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乙浑疑惑地道:“慕容大人.本丞相不明.请慕容大人祥加指点.”
慕容白曜道:“我大魏开国已近百年.分封诸候王无数.虽丞相掌朝廷之兵.远胜于各诸候王.然各诸候王合力.则诸候王则远胜丞相之兵焉.当今天下.为拓跋氏之天下.丞相若以外姓起兵而夺帝位.拓跋氏各诸候王必齐心合力以讨丞相.至那时.恐怕玉石俱焚.丞相亦不得安生也.”
乙浑急得直跺脚.恨恨地道:“慕容大人.本丞相亦知其中利害.然本丞相一时大意.以为小皇帝拓跋弘不足惧.却不料拓跋弘虽然年幼.看似儿戏的一些话.却是绵里藏针.搞得我骑虎难下.朝中文武百官.皆因有小皇帝庇护.而不再惧怕于我.日益与我作对.若长此以往.我必势单力薄.最终为小皇帝所杀.不如趁我掌握天下兵马之时.杀进京师.夺了帝位.博一博运气.”
慕容白曜急忙制止道:“丞相切不可鲁莽.丞相可记西晋开国之事乎.昔东汉末年.曹操为汉之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曹丕在曹**后.继任丞相、魏王.后又逼汉帝禅位.终为曹魏高祖文皇帝.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司马炎.效仿曹丕.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开国号晋.”
“今丞相掌天下之兵.却不敌众诸候王合力.然丞相之势.威镇朝廷.丞相何不效仿曹丕、司马炎.令献文帝禅位于丞相.若献文帝禅位.则众诸候王亦无出师之理.天下之心尽归丞相.丞相必为一代开国明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