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处理党羽(第1/1页)权倾天下:千古一后
冯太后如何处置乙浑追随者方面.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遵循旧制.大开杀戒.这样做.虽然可以通过严厉镇压.使朝廷得一时之安.表面看起來稳定了.实际在统治集团内留下裂痕.朝廷空虚.人心惶惶.会有潜在的危险与隐患;二是施行仁政.淡化处理.以争取人心.不搞四面树敌.
冯太后再三权衡之下.最终选择了第二种.她把追随过乙浑的人分成四类.除了罪大恶极者外.其他的都得到了宽大处理.甚至情节轻的.朝廷压根沒有任何处理的意思.仍命这些人官居旧职.
虽然太后懿旨一出.朝臣悬着的心安定了许多.但毕竟北魏开国以來.历任君主皆是严刑针对谋反和贪赃者.与乙浑有染之人.仍是心下惴惴.他们担忧这是冯太后因为刚刚诛杀了乙浑.朝政未稳.一时采用的权宜之计.只为安朝臣之心.恐怕日后还要清算旧账.
这时.朝野之中.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向了与乙浑狼狈为奸、称病在家的慕容白曜身上.要说乙浑的最大帮凶.非慕容白曜莫属.冯太后如何处置慕容白曜.也可从中窥得冯太后的真实用意.
冯太后早已洞察群臣的心思.她也在考虑着如何处理慕容白曜.才能安定天下之心.
慕容白曜在乙浑专权期间.与乙浑共秉朝政.成为乙浑的主要帮手.乙浑专权和谋反的主要策略.皆來自于慕容白曜.
慕容白曜出身世家.年轻时.在中书省当过下级官员.因为太武帝赞其敦直而给事东宫.进入东宫之后.慕容白曜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错.深得太武帝喜欢.更得皇孙拓跋濬的信任.在宗爱连弑二帝.陆丽、刘尼、源贺诛杀宗爱.拥戴拓跋濬当了皇后帝.慕容白曜在文成帝拓跋濬手中得到了逐步晋升.
慕容白曜的父亲去世后.文成帝降诏封慕容白曜继承了其父高阳公的爵位.文成帝后來晋升他为北部尚书.
在此期间.慕容白曜严格依法办事.沒有任何偏袒.文成帝非常赏识他.文成帝去世后.慕容白曜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迁尚书右仆射.进爵南乡公.加安南将军.
文成帝死后.太后养伤.皇帝居丧.乙浑专权.慕容白曜一下子觉得失去了束缚.开始与乙浑狼狈为奸.虽然他对乙浑出了不少主意.但真正到乙浑想谋反时.他还是退缩了.称病在家不出.乙浑被诛.慕容白曜在家里寝食不安.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什么命运.在大多数人看來.冯太后必然会降诏诛其三族.以慑天下.连慕容白曜自己也是这种想法.惶恐不可终日.
冯太后考虑到慕容白曜是东宫官吏出身.不但太武帝拓跋焘生前喜欢他.连自己的丈夫文成帝拓跋濬也颇为赏识并信任慕容白曜.冯太后认为慕容白曜基本品质不错.至少在谋反的最后关头退却.并不是乙浑的死党.保全了慕容白曜.也可以算是保全了太武帝和文成帝的脸面.容易赢得朝中老臣的心.
再者.冯太后出于策略考虑.决定留下慕容白曜的性命.试想.连慕容白曜都沒有身家性命之忧.那其他人都不用说了.因为这些曾经追随乙浑之人.论其罪责.都不能与慕容白曜相提并论.现在连慕容白曜都免死了.那其他人就都可以放心了.不杀慕容白曜可以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
五个月之后.冯太后开始按照既定方针处理乙浑党羽了.她仍然坚持施行仁政.稳字当头.对乙浑党羽.一定得分清是非.干过坏事的.一定得弄清楚;二是.不能让这些人轻易得便宜.如果有人在乙浑专权期间.通过贿赂乙浑而取得官位之人.虽然可以免了他们罪责.但必须削去官职.贬为庶民.追随乙浑的人中.如果依靠其祖荫而得朝廷封赐爵位的.尽皆由吏部免去其爵位.贬为庶民.在乙浑专权期间.虽然并无大错.但也沒什么能力而得以升迁的官员.降级回到其原來的官职上.
冯太后仁政一出.原來那些心中惴惴不安之臣俱都感恩戴德.无不称颂太后仁慈.感念太后不杀之恩.太后处理这些人的政策中.最厉害的就是免官免爵.其中不杀他们这点最要紧.留得青山在.不必沒柴烧.
免了爵位.以后还有机会立功.或许还能重新得到封爵和官职.冯太后处理他们最妙的一招就是是太后让他们自己写报告.老实交代在乙浑专政时期都干了什么.
这些人应该得到什么处分.都按他们自己所写的报告來决定.当然.冯太后并不会轻易相信他们.在此项措施实施之前.冯太后早已让其胞兄冯熙调查清楚了各人的情况.冯太后让他们自己写.是让朝臣觉得太后给自己机会.对太后感恩.又能给朝臣天威不可测之感.因为太后颁下懿旨.如果乙浑党羽不老实报告.以大不敬论.必严惩.
所以这些人诚惶诚恐.知道自己只要老实写.不论多大罪恶.俱能保得性命.若是为了侥幸想保住官职而胡乱为自己开脱.只恐太后早已得了冯熙密报.一怒之下.反而诛杀他们满门.所以.乙浑党羽无不认真交待所犯的过错.一个个自己老实地写.以保住性命.
冯太后亦从这些人交待的材料中.看出了各个官员的为人.掌握了大量的隐私.为冯太后消除了临朝称制的最大阻力.她赢得了朝臣的人心.其中包括过去跟随过乙浑的人.为冯太后后來二次临朝称制并推行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冯太后决定改革北魏王朝长久以來存在的大量弊端.她目光深远.深深明白人的观念如果改变.则改革便顺利成章.
因此.冯太后决定从影响深远、难度最小、最容易为朝野所接受的地方入手.鲜卑族重视学习汉文化.冯太后也从抓文化教育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