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搅乱关中(第1/1页)三国之黄巾再起
想定了.马文成咬咬牙.说道:“请主公务必节哀.陈先生.去了.”
“什么.谁去了.陈先生··哪个陈先生.”朱铉霍然跳起身.两步窜至马文成跟前.抓住他的衣领.质问道.
马文成早已料到会如此.但还被朱铉的表情震慑.身体微微发抖.语速有些结巴.道:“主··公的···陈先生.···还有···何人.”
朱铉承认的陈先生.又能有谁.陈先生.‘小张良’陈平.
待到众人想劝.朱铉却已是喟然晕倒在地.
这是第二次了.前些时日.朱儁亡故.朱铉也是如此.
未料到.噩耗再度传來.
过了许久.才闻听一声悲号.“先生啊.如何舍我而去.我独活世上.还有什么意思.”
“啊···噗.”朱铉竟是一口鲜血.如雨雾喷洒而出.
道声“不好”.众人忙上前搀扶.抚胸捶背.传唤医者.整个厅堂乱作一团.
待到朱铉悠悠醒來.口中兀自哀叹:“先生如何就去了.莫不成天亡我也.”
刘晔、辛毗在旁.听着朱铉说得悲苦.一起抚慰道:“生老病死.冥冥中自有天意.切不可悲伤过度.陈先生若有灵.可还等着看您建功.成就霸业呢.”
“霸业.那也不过浮云.最终不过黄土一杯埋身.”
见朱铉深陷悲痛.不能自拔.刘晔、辛毗情知现在不宜再劝.便告退了.让他自己冷静.
朱铉脑中.忆起当初初见陈平.还是在句张县城.自己得陈平主意.教训了王恢.散其财于民.解了句张百姓之危.
“陈先生.你怎么就能想出‘文王之约’.若不然.王元玮焉能有命在.”
后來又随其读书.淳淳教导.耳提面授不嫌厌烦;治理会稽三乱.筹划谋取天下.一件件、一桩桩.历历在目.彷佛昨日之事.
“先生.大事未成.你就去了.学生步履维艰.如履薄冰呐.”
哀思过后.朱铉逐渐清明起來.
扬州现今局势.可谓一个“乱”字.
各方势力都掺杂其中.孙策、袁术、刘繇、王朗、祖郎.还有那个太史慈.各郡县.必也是各怀鬼胎.未见得能很快为哪方势力统一.
“无论如何.明年春.必须启程.”
“吕布.你不让道.就打到你让.”
朱铉又将刘晔、辛毗.还有牵招找來.共议返还之事.
几人见朱铉目光熠熠有神.都放下心.
于是乎畅所欲言.谈论了数日.方才议妥.
朱铉等人计议.待到來春.便怂恿曹操举兵.攻打徐州.
刘晔、辛毗也是料定.曹操视为吕布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曹操确然也是如此想的.
北面的袁绍.收拢北部四州已近尾声.与曹操之间.早晚必有一场大战.
有吕布在后掣肘.曹操绝不放心.
“待我消灭了吕布.方可腾出手來与袁绍对决.但这之先.必须收拢豫州、司隶部.西边的马腾、韩遂心腹之患.”
正如曹操所料那般.关内马腾、韩遂.自封凉州、雍州刺史.打着李傕当政时加封的安狄、安降将军名义.大肆在西部吞并各部势力.羌胡许多部落.也被他们收编.部下不下三十万.已成大患.
荀彧道:“主公莫忧.我有一计.可使主公稳固关中.”
“如何.”见麾下第一谋士荀彧主动献策.曹操欣喜不已.荀彧极极少显露谋略.一旦开口.必是治国安邦的大策.
这可不是郭嘉、程昱等人能比的.
“主公若现今就入关中.必成关内各方众矢之的.不为上策.”荀彧徐徐言道.
曹操不禁点头.赞同道:“我也正为难此事.若置关内不顾.必成大患.”
“何不鼓动袁绍入瓮.”荀彧笑道.
“呃对啊.我怎么沒想到呢.快说说.”曹操登时乐了.连连请教.
“袁绍既得四州.便会觊觎洛阳乃至关中.何不以朝廷名义.下令其收复京兆三辅.使其与马腾、韩遂相争.待双方相争不下时.主公您任命一人为司隶校尉.总掌全局.或拉拢或打压.坐收渔翁之利.”
“哦.此计甚妙.要害处在哪里.”曹操又问道.
荀彧早已成竹在胸.言道:“其人不但要对主公忠心不二.更必须文韬武略、知兵善政.要有胆略.还要有全局眼光.”
“这如此.岂非你莫属.我怎么可放你去!”
曹操听着这条件.除了荀彧.手中哪有这样的人才了.
“钟繇.”荀彧不卖关子.直接言道.
因为.曹操方才的话.吓到他了.险些弄巧成拙.将自己埋进去.令曹操误会他想坐镇关中.可就麻烦了.
“嗯.钟繇此人可用.还有谁人可用.”曹操觉得.这么大的事.一个钟繇.似乎分量不够.
“这”荀彧略一犹豫.似乎难以启齿.
“可直接说.莫有忌讳.”曹操坦然道.
“我愿保荐一人.此人乃真国士.但未于世人前显露过.恐主公不敢用.”
曹操闻听.反倒來了兴致.急不可耐追问:“何人.”
“京兆人士.杜畿.”
大家伙不禁要问.杜畿不是在扬州.镇南将军幕府任职嘛.
这还要从杜畿小时候说起.
杜畿.京兆杜陵人.祖上也是甚为显赫.祖宗杜周、杜延年父子.俱都是史册留名之人.
杜周是个酷吏、贪官.而杜延年是个好官.
杜家到了杜畿父亲那一代.贫困潦倒.是普通人家.
杜畿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弦.沒多久.杜畿的父亲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后娘一个人照管.
史书有云:“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也就是说.杜畿自幼受苦.但也未见得是后母欺辱他.可能家境贫寒所致.毕竟.这杜畿沒饿死.还读书识字.可见继母待他不薄.而杜畿投桃报李.也很孝顺继母.拥有了孝子的名声.
汉朝以孝治天下.杜畿杜畿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京兆功曹.兼郑县令.
郑县的前任县令.在任时积压了很多案件.监狱里关了几百人.既不判也不放.
杜畿到任后.亲自到监狱审案.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全部结案.该判的判.该放的放.因此事.备受称赞.
不久.杜畿被举为孝廉.升任汉中府丞.
黄巾起义后.董卓乱政.天下大乱.
杜畿.只好明哲保身.弃官逃命.带着年迈的后娘.去往荆州避难.又被朱铉请出來做事.
但是.后娘去世了.杜畿是孝子.明白叶落归根.人死还乡.于是带着继母灵柩返回故乡京兆.
在回乡的途中.遇到了当年与牵招一样的事情.被土匪劫了.
杜畿不卑不亢.道:“各位.你们拦路抢劫.无非财为.我身无分文.只带一具棺木.你们为难我.何意.”
土匪见他是个孝子.又确实清贫.就放过了杜畿.
杜畿安葬了母亲.本打算返回扬州.毕竟朱铉对他有知遇之恩.扬州的官佐、同僚还有朋友.也对他很不错.
但中原连年大战.各处荒芜难行.更兼匪盗横行.便打消了南去的念头.
正好少年好友.河东人张时.正担任着京兆尹.就聘他任功曹.
可后來.张时对杜畿不满.认为他阔达疏诞.不负责任.干不好功曹这个职务.
杜畿弃了官.來到了许都.结交了侍中耿纪.
二人经常在耿纪家中谈论时事.谈论的时候.声音洪亮.隔壁都能听见.
隔壁谁.荀彧.
听了几次.荀彧按耐不住了.派人找耿纪.质问道:“屋内藏有国士不举荐.素餐尸位.”
耿纪慌忙引荐杜畿给荀彧.
荀彧与杜畿交谈数次.双方便如老友一般.
曹操听了这番介绍.爱才之心立起.道:“你看中之人.个个都是奇士.快快引荐他來见我.”
果然.杜畿见过曹操.仅交谈数次.曹操便发觉杜畿可堪大任.
十二月.许都.汉献帝朝廷.下诏旨:“京兆、三辅、弘农等地.因董卓、李傕、郭汜等纵兵霍乱.导致黎民流离失所.匪患猖獗.黄巾再起.大将军袁绍.手握重兵.为国之柱石.即刻出兵平乱.”
袁绍得了诏书.欣喜若狂.不顾他人反对.即令自己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发兵.派遣大将郭援攻取河东.
洛阳附近的张燕.关内马腾、韩遂立时警觉.纷纷举兵提防袁绍.
河东太守王邑.是朝廷奉敕的.也是少数心向献帝的臣子.所以.袁绍上表.请求郭援为河东太守.罢免王邑.
这一下.河东的百姓不愿意了.因为.王邑清廉勤政.深得民望.当地豪强卫固、范先起兵.拥护王邑.反抗郭援大军.
郭援挥军进入河东.与王邑开战.张燕、马腾、韩遂等.也加入混战.
整个洛阳以西.便如荀彧预料一般无二.煮开锅的沸水.乱了——
消息传至许都.荀彧大喜.
“主公.洛阳以西.已是大乱.正可派能臣入关.收复关中之地.”
曹操也是意得志满.甚为高兴.连声言道:“多亏荀公奇策.我真心拜服.”
荀彧受曹操夸赞.却表现得宠辱不惊.面无得色.只言道:“以钟繇为司隶校尉.总掌全局;杜畿担任京兆尹.辅佐钟繇政事;尚缺一员武将.为军事辅助.”
“嗯.让夏侯惇去.”曹操若有所思道.
荀彧以为似有不妥.但见曹操很坚定.便缄口不言.军事方面的具体事宜.还是少插言为妙.
何况.夏侯惇身份特殊的很.
未料到.曹操对杜畿的任命.也不完全赞同.
“杜畿可以去.但不是京兆尹.而是河东太守.”
“这.”荀彧不解.便问道:“王邑深得民望.对朝廷又衷心不二”说到此.似乎明白什么.遂尴尬的顿了顿.方才言道:“河东军事不止.杜畿恐怕难以安然接任.”
曹操倒是自信满满.“杜畿有机智.通军事.我料他能成.”
至此.荀彧也不再坚持.依曹操之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