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第1/1页)如冤以偿

    在中国神话中.独角兽是一种吉祥之物.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它的出现被人们视为美好时代的象征.当世界和平美好时独角兽将会重现.

    传说大约五千年前第一只独角兽出现.并将文字传授于伏曦皇帝.在大约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只独角兽出现在黄帝的花园.这一吉兆被视为黄帝之统治将千秋万代.和平繁荣.尧帝统治时期也出现过两只独角兽.因此.尧帝便成为四千年前五大皇帝之一

    中国独角兽较为复杂.至少有6种形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半雄半雌的麒麟;还有两种是雄性的麒和雌性的麟.另外还有一种著名的就是獬豸.

    麒麟

    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四灵兽之一.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麒麟的额头长着像龙一样的肉质的角、鹿的身体、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斓.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时不会踩花和草.素食.

    麒麟在古代很多典籍中均有记载.如《山海经》、《史记》、《论衡》等等.“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便是十分有名的传说.其中麒麟不但会被发现.被箭射中还会死……显然不是信仰的产物.似乎在上古.麒麟虽少见.却也不算是“妖怪”之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麒麟的本來面目.也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宝库里.麒麟是我国历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形象.这个瑰丽多姿、仪态万方的神灵瑞兽.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种动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现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给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和气质.它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传说中的朦胧美.两汉时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时期的雄健美.逐渐过渡到明清时期的繁华美.

    从麒麟的演变过程看.它与龙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至到明清时期两者逐渐同化.使麒麟变成鹿形的龙.除了蹄子像鹿.尾巴像狮和躯体比龙短外.其余和龙的形象一样.因此.明清时期的麒麟.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的龙. 龙凤研究专家王大有先生认为:麒麟是龙凤家族的扩大化.他在著述的《龙凤文化源流》中说:“麒麟虽以鹿为原型.然而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的龙.只易爪为蹄而已.它为中央帝的象征.但因出现较晚.并不具统治地位.而中央帝的实际形象是蛇躯之龙.”

    古文中常把“中央黄帝”尊为麒麟.而后來人们把历代帝王比喻为龙.从中我们也可看出麒麟与龙的因果关系.它们同属一宗.商代龙的角.常常用长颈鹿(古时将长颈鹿称为麒麟)的菌状角.这是麒麟与龙的又一种复合观象.秦汉时期.龙从蛇体向兽体转化.和后來的麒麟极为相似.汉代以后.麒麟作为一种“仁兽”虽慢慢从龙的大家族中分化出來.而逐渐自成一体.成为“五灵”之一.但却始终沒有脱离龙的范畴.到明清时期.终于“万变不离其宗”.和龙的形象靠拢.成为龙家族中的一员. 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际.伴随着圣王或是喜庆祥瑞之时出现.在瑞气祥云缭绕中.在优雅的香音飘渺中.款款而來.有的还把麒麟说成是能吐玉书的圣兽.有的还给麒麟插上双翼.说它能从日月飞翔.是天上的星宿.是神灵之兽.是吉祥的预兆.

    目前.留存在中华大地上最为著名的麒麟当数南朝帝陵前的石雕.麒麟纹饰华丽.身躯趋向于狮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张.颈短而阔.昂首作仰天长啸状.麟身纹饰极富装饰味.体感强.且厚实.石雕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更注意夸张和变形.显得壮美而有生气.

    宋代的麒麟虽保持着鹿科动物的特征.但从其颈部鬃毛的飘拂.以及躯体麟片的刻划上.却已向龙形方向靠拢.元代的麒麟则明显的龙形化了.

    明代麒麟头部呈马头形.而头部的装饰和明代龙的头部是一致的.连头部的鬃毛也是前冲的.身躯上一般密布鳞片.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泽以青色为多.也有黄色和绿色的.

    明代的麒麟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内便出现了不同造型风格的石雕麒麟.一为鹿身蹄形麒麟.显得纤巧、灵动.给人一种祥瑞之气.另一为狮身爪形麒麟.显得壮实而肥硕.但瑞气与灵气都不如前者.帝陵前的明代麒麟却又是一种类型.其形体在往龙转化发展的基础上又继承了南朝时期的瑞兽风格.使麒麟显得稳健雄浑.这可能是与守卫陵墓的职责有关.

    有人把天安门前华表上的朝天猎孔说成是蹲龙.其实.倘若把其造型和麒麟进行比较的话.那纤巧灵动的身躯.那蹲伏的姿态.似乎和麒麟的形状更接近一点.

    而到清代.麒麟的龙形化特征得到进一步固定.形成了“龙头、麋身、马蹄、龙麟、狮尾”的艺术形象.麒麟的龙形头部刻划繁复华美.图案趋向规范化、工整化.与六朝时期的麒麟比较.已失去了那种刚健豪迈的气势.

    獬豸

    獬豸(xiè zhì).也称解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曾饲皋陶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沒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象.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东方独角兽的历史

    独角兽很少出现在传说中.也同样在现在小说中罕有它的踪迹.但在口头流传的故事当中.有很多关于独角兽的描写.旅行者的传奇所孕育的古代文学传达了独角兽一些细枝末节的信息.这也同样影响了现在文学.使得有关独角兽的想象一直流传到现代.

    也许第一个看到独角兽并且记录下來的人是中国皇帝伏曦.他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 他的出名是由于他发明了多种乐器.一夫三妻制以及三个字符所代表显示未來的铭文.

    一天.当伏曦在沉思人生命的有限与对社会的永久贡献时.他看到一头奇怪的鹿.这头鹿站在黄河边.这个生物和幼小的牛犊一样大小.但银色的角从它的额头正中伸出.它的皮毛五颜六色.当它站在河里.浑浊的河水就变得清澈.当它离开的时候.伏曦看到它的背上和身体两侧有奇怪的花纹. 当它消失在远方的时候.伏曦沿着它行走留下的痕迹追踪而去.突然意识到这些痕迹能被用來描述思想和语言.

    这样的独角兽.或者说叫做麒麟.引出了中国文字的产生.当然.它也使记录当时的思想流传后世成为可能.独角兽随着伏曦的死亡而消失.直到黄帝的出现.黄帝发明了房屋并缔造了最初的城市.当他老年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庭院中看到独角兽.这个动物对他鸣叫.使他极度惊异.他死后.人们相信.他的灵魂骑在麒麟的背上而得到永生. 从那以后.中国的传说中鲜有独角兽的出现.而独角兽的出现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前面说是吉祥的象征.同样的.独角兽的出现有时也象征着法规的公正.或者坏事的预兆.或者伟人的死亡.

    大约2500年前.麒麟出现在一个年轻女人面前.在她手里留下一块翡翠玉牌.在玉牌上有一些文字预示着.预示着她将成为无冕之王的母亲. 预言成真了.孔子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先哲.孔子并沒有王冠或者成为一个掌权者.(因为翻译的英文.不大明确.关于孔子与麒麟的关系.可见于“麒麟送子”的典故《拾遗记》中讲的"孔子未生时.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以后.人们又把吐书生孔子而演变为送子.便成为"麒麟送子"了.孔子的母亲.不知道中文名字是什么.只能就写英文了.惭愧) 据说麒麟走路很轻.他的蹄子不发出声响. 一些人相信它如此轻是因为它不想压碎脚下的草叶.孔子一生之中只看到过一次麒麟.从他看到这个生物起.他知道他的死亡临近了.那以后.周朝也渐渐的衰落了.

    那以后的400年.直到汉朝.麒麟才再一次出现.汉武帝时.他在皇宫里建造了一个特别的房间來供奉麒麟. 从那以后.沒有太多的有关麒麟的记录.很多人相信麒麟在中国灭绝了. 因为很少发现它的踪迹.对它一无所知. 人们相信.如果还有任何一只麒麟存在.它必定是存在在中国广袤的深山中不为人们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