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尽管他是一个有争议的民族英雄(第1/1页)明宫晚钟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在十六岁的那年已经成为秀才的老孙决定要去各地游学,古人不是说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在外边游历一定会增长不少的知识才干,说不定会遇到什么名师大碗,结识天下英才,对自己以后的事业有好处,事实证明,他在外边的游历确实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才干,进步不小,可是他在生活问题上却存在困难,经济收入入不敷出,因为他没有生活来源,也不是富二代,但是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职业,像高科技的,劳动力密集的,反正吧,在当时也就那么几个职业,作为知识分子可以选择的职业更是少儿又少,那怎么办,人总要吃饭的啊,没有钱干什么都不行啊,于是经过一番选择,他就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这个职业比较适合他,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虽不是多富裕但是日子也勉强可以过得去。也不知怎么回事,他自己的科举事业总是受挫,但他教出来的学生却个个争气,就有点像今天的一些状元班,英才班,学生们都考上了一定的功名,这让老孙同志的名气大增,成了当地的名人,后来竟然传到了人才济济的京城,在京城也很吃得开。有一天,孙老师竟然得到京城的一位兵部领导的邀请,要他到京城去当私人教师。到了京城,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接触面宽了,他的思想认识又有了提升,觉得自己这样安于现状可不行,自己还年轻就一辈子当老师心里不甘,男子汉应该做一番大事业,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终于在到京城后的第二年考进国子监,又经过一年的学习终于考中了举人,下一步他就该考进士了,因为要想做官就必须考进士,考中进士才有可能当官,明朝的各级官员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也只有进士才有可能有个比较好的前程,但是老孙同志考中举人后却仍然在做老师,这户人家给他的工资待遇太高了,他舍不得丢弃,生活才是第一需要啊。后来,这户人家的官职有了变动,被朝廷派到山西大同去做地方父母官。在雇主的盛情邀请下,老孙同志也跟着去了。在明朝的时候,山西大同是个边界城市,明朝在这里屯有重兵,这也要经常与少数民族发生战争,老孙同志不是当兵的,自然无法体验战争,无法上阵杀敌,但是在这里的这段时间内,他苦心专研,细心观察,这期间发生一些事,逐渐的使他懂得了战争,成为一个战争专家。在明朝当兵的是一种职业,可以世袭,就是说父亲当兵,儿子、孙子长大后都可以成为军队的一员,他们是靠工资吃饭的,要靠工资养家糊口,一家老少都生活在军营里,没有工资就没法生存,工资问题是他们的头等大事。有一次,上级财政给大同拨款晚了一点,士兵们不干了,认为上司在有意拖欠他们的工资,拿起大刀长矛就奔巡抚家去了,把门口堵得死死的,巡抚再三解释都得不到士兵们的谅解,除了慌张,巡抚急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老孙决定亲自出马,替主人解围。老孙同志的做法很简单,他出来严肃的说:“上级已经把军饷拨过来了,刚刚到,你们都到军营里排队领赏去吧。”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士兵们就一哄而散,都回军营里去了。通过这件事使老孙认识到,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点,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面对严峻复杂的局面一个将领趁着冷静,在最短的时间寻找到合适的办法,应对最凶恶的敌人,是成功的保障。在大同的五年里老孙同志看到了战争,也学习了战争,以自己的战争天赋认识了战争,获得了战争的奥秘,成了一个战争达人。

    几年后,老孙同志已经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了,眼见着自己一事无成也觉得不甘心,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回,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走一趟没啥意思,他就给雇主说了一声,再说这会儿雇主的孩子们都已经大了,不再需要他了,老孙同志就起身回到北京,以后干什么,他只有一条路就是再考一回,争取弄个进士出身好混入官场。没想到大器晚成,这位老孙同志用功用得都有点了,一家伙就考了一个全国第二,这样一来,老孙如愿以偿获得了公务员身份,被组织部门安排到翰林院,成为了一名正七品编修。这是一个前途辉煌的部门,在明朝要想进入内阁,必须有翰林的出身,如果没有即使你再努力,工作在出色都没用连想都别想。但是现在是翰林了也未必将来就能进入内阁,翰林院就不是一个人,有很多的翰林,大家都在排队,为什么就是你成为内阁呢?果然,老孙在翰林院一呆就是十年,职位一直没有太大的升迁,一直到了五十多岁运气这才来了。组织部不知道怎么想起他来了,万历四十二年(1614),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这是一个小官,但是他的职责重大,将来也有着很远大的前途。今年是马年,有好多吉祥语,比如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马上交好运,都是未来时,能不能实现,啥时候实现都是未知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但是他的好远只交了一个月,因为光宗皇帝这时候去世了,幸好,他又找了一个教的学生就是朱由校,所以光宗皇帝的去世对他没受多大的影响。看来老孙的教学水平就是好,教了老子教儿子,一般人没有这个待遇,孙承宗是唯一的例外。事实也证明孙老师确实是个好老师,朱由校非常喜欢这个老师,对这个老师十分尊重,一直叫他为:“吾师“。一直到去世为止。朱由校对这个老师始终保持着坚信不疑,不管当时朝廷内外有谁反对他,中伤他,就连魏忠贤也想伤害他,朱由校都严加保护,不让别人伤害他,正是由于朱由校的保护才是孙老师的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由一个从五品小官,升任兵部尚书,进入内阁,成为东阁大学士。所以,当那封打小报告的信送上来后,天启才会找到孙承宗,征询他的意见。但是老孙给天启皇帝的意见却是:“我也不知道。”不过老孙还是很负责的,他又对天启皇帝说:“让我去哪里看看吧。”天启皇帝朱由校心里很高心,不管这么说总算有人去认真想一想了,这事就好办一点了,朱由校皇帝就高高兴兴的让孙老师启程到山海关去了。

    孙老师并不去打扰王在晋,而是自己一个人跑到山海关和八里铺转了一圈,以孙老师多年的战争研究马上判断出,王大人是个白痴,对军事一窍不通,在经过深入了解后,孙老师又把王在晋叫到自己的住所,和他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谈话。孙大人问:“王大人准备在新城建成后,是把旧城的四万军队都调过来吗?”王大人说:“我准备再调四万人过来,守护这座城池。”孙老师不紧不慢的说:“王大人是准备让山海关驻军八万人了?”王大人回答:“不错,有这八万人我们就可以和北边的女真人打仗了,保证他们打不进来。”但是孙老师却说:“你想过没有,新城修好后,旧城的那些地雷,绊马坑之类的军事设施怎么办,你打算让自己人趟吗?”王大人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不知道这位孙老师是来干什么的,真实的目的是什么,他只听到孙老师又说:“假如新城撑不住,这新城的守军你让他们进来还是不让进来。”老孙的这番问话更让王大人思量半天,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他压根就没想这些问题。想了半天才回答道:“当然不能给他们开城门,我准备让他们从关外的三道关进来,我还可以派出人去接应他们。”孙老师听到这话再也沉不住气了大声呵斥:“你身为将军不想着如何破敌,只想着打败仗,你那些愚蠢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现在国家正处与危机之中,你不想着回复国土,只想着躲在山海关内,这样下去国无宁日,京城危已。”事实证明,王在晋是个蠢材,试想如果新城的军队打来败仗必然要到旧城来,那么努尔哈赤不用打跟在逃兵的后边就可以挤进来,这个办法根本就行不同。孙老师也不同情这位王大人,直接给朱由校学生写了一封信,让王大人去南京养老去了。干不成事也不要祸国殃民啊。把王在晋赶走了,孙老师并没有回京,而是让人把给朝廷写信的那个人叫了过来,对于这样一个人孙老师非常欣赏,认为他这个小报告打得好,不但国家少花了很多钱,最主要的是减少了国家危险。孙老师与这个人一夜长谈,一见如故,感佩于这个人的才华、勇气和资质。这个人就是未来的震撼天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袁崇焕,尽管他是一个有争议的民族英雄,但也毕竟还是英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