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此祖大寿成了袁崇焕的最得力助手(第1/1页)明宫晚钟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孙老师问袁崇焕为什么要给朝廷写信,袁崇焕的回答很简单:“他的判断是错误的,按照他的部署一定会失败的很惨,给国家带来损失。”老孙这才知道这个人的胸怀,原来他向朝廷写信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没有半点私人的恩怨,这是多么的难得啊,在这个国家日落下山的境况下,好多朝臣都关心的是私人的利益,而眼前的这位却不一样,他考虑的是国家,是如何打胜仗。孙老师打心里佩服,又问:“那么,按照你的想法,我们应该在哪里设防呢?”孙老师炯炯有神的望着袁崇焕,希望他有一个令他满意的答复。袁崇焕不急不忙,坚定的说:“是关外辽东的宁远。”袁崇焕的这话一出让孙老师非常吃惊,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关外已经丢了,那边全是努尔哈赤的人,虽然宁远哪儿很险要,距山海关只有二百多里地,地理位置很重要,也是一个很愚蠢的决定,我们要主动出击吗,跑到敌人的后方去建立根据地,主动陷入重围,让敌人围着打,这不是缺心眼吗?袁崇焕说:“我原来也不想,但是我去了一趟宁远,才知道这地方的重要,他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里注定是一个让努尔哈赤欲哭无泪,急得像跳海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努尔哈赤要想到山海关,进攻关内,就必须经过宁远,他没有别的路可走。”孙老师又问了:“虽然如此,但尚若努尔哈赤把宁远城团团围住,城里人会被饿死的。”袁崇焕说:“那好啊,我们正好牵制了努尔哈赤的有生力量,他总共才几万人,尚若采取了这个措施首先被拖垮的是他自己,他们这几万人也要吃喝,他们的后勤供应从哪里来,这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就不一样了,宁远这个地方有一面靠海,在海的对面是山东,我们可以从山东调运粮食,可以随时支援宁远。”孙老师看着军事地图,脸上也放出兴奋地光芒,他知道袁崇焕的想法是正确的,努尔哈赤没有海军,对于这一点努尔哈赤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又听到袁崇焕说:“上个月,我坐船出了一次海,发现宁远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也只有半个多钟头的路程,尚若把仓库见到这里可以确保粮食的安全。”

    袁崇焕遇到了知己,他的意见被孙承宗所接受,孙承宗马上做出决定让袁崇焕同志负责在宁远筑城,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袁崇焕。

    等袁崇焕走了以后,孙承宗马上就开始着手练兵,这个时候在山海关一带能归到孙老师手下管理的军队也就是七万多人,孙老师说已经不少了,我也要把他们练成一股精兵,但是孙老师也没想到,他认真的清查了一下,发现有一万多士兵压根就没有,原来部队吃空饷情况严重,他们的工资早被他们的领导拿去,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了。即便是在册的士兵也大多是老油子,他们以当兵为职业,领工资时都往前冲,遇到打仗比兔子跑的都快,这样的军队根本就没能打仗,更别说大胜仗了。孙老师一看这样的军队根本不能打仗就开始采取措施,让这些混饭的士兵全部回家。在遣散了上万个老兵油子以后,孙老师又在关内几十万难民中招收士兵,他们特别能战斗,对努尔哈赤有着刻骨仇恨,他们本来在家里呆的好好的,突然有一天被迫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早就憋了一肚子的仇恨,所以特别能战斗,让这样的人去参军根本不用动员,孙老师把这样一部分编入自己的军队,加以训练,成为日后战胜努尔哈赤的有生力量。他还做了很多事,修复大城九,城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训练弓弩、火炮手五万;立军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军事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守城的擂石)、卤盾等数万具。另外,拓地四百里;招集辽人四十余万,训练辽兵三万;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两白银。孙老师确实对得起天启皇帝,在短短的一年多就做了这么多的事,确实了不得。唯一可惜的是,孙老师已经年龄大了,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虽然身体还可以,有时候也会感到体力不支,但他毕竟是一个老师,知道培养学生的重要性,为了国家的未来,挽救大明已经颓败的局面,毅然决然的又收了一个学生,这个人就是袁崇焕,把自己一生所学都传授给了袁崇焕,孙老师非常赏识袁崇焕,在他看来袁崇焕是一个了不得人才,袁崇焕不是武进士出身,也没有带兵打过仗,居然能在复杂的局势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很难得的也是以优秀的将帅所必备的素质,最为关键的袁崇焕有着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决心,这是更为难得的,最重要的。由于孙老师欣赏和有心培养,所以袁崇焕参与了军中的很多机密,孙老师还常常带着袁崇焕一起巡视,一起练兵,一起决策军中机密,在职务上也得到不断的提升,从宁前兵备副使、宁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级预备干部(巡抚),只用了三年。在这三年里袁崇焕也不负孙老师的希望,除了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继承了孙老师的所有技巧、战术与战略,成为孙老师眼中的一个绝对的优等生。最为关键的是,袁崇焕在修建宁远城的同时,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觉得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驰骋疆场,长途奔袭,就是因为有一个英勇善战的骑兵,为什么大明朝不建立一支骑兵队伍呢?单纯的防御是不够的,主动的进攻有时候也是最好的防御,他的这个想法得到孙老师的大力支持,袁崇焕开始在难民中招募人员,同时,他饲养优良马匹,大量制造明朝最先进的火器三眼神铳,配发到每个人的手中,并反复操练骑兵战法,冲刺砍杀,一丝不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袁崇焕成功了,他训练出一支铁军,这支军队一直战斗到明朝彻底灭亡,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终其一生,也未能彻底战胜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名字,叫做关宁铁骑。

    袁崇焕让孙承宗刮目相看,觉得自己收的这个学生非同一般,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他无论在练兵、防守、战术,都已经到了顶级水平,几乎是无懈可击,无人能比,孙承宗是很满意的,也非常得意,常常向身边人,向朝廷表扬袁崇焕,说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将来必成国家栋梁,但是袁崇焕也有缺点,真是应了人无完人那句话,再好的玉也会有有一点瑕疵,这就是残缺的美吧。

    当时辽东巡抚阎鸣泰接到举报,说副总兵杜应魁冒领军饷。这个事在大明的军队里是一件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事,孙承宗对这件事深恶痛绝,认为这是部队丧失战斗力的一个原因,下力气予以整顿,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件事,这是顶风违纪,拿领导不当回事啊,所以孙承宗决定好好调查,然后严肃处理,那么派谁去呢?孙老师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袁崇焕,就派袁崇焕前去调查。袁崇焕也很认真负责,不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到达地方后,加班加点日夜工作,终于查清了这一事实,在事实面前这位杜总兵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袁崇焕就可以顺利回去向孙老师交差了。但是,没想到这位袁崇焕竟然擅自做主当场就将杜总兵给砍了头,被砍的时候,杜总兵还在做痛哭流涕忏悔状。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杜总兵怎么说也是朝廷命官,在大明朝总兵以上的官员本来就不多,对他们的处置并不是一个袁崇焕能随时处理的,杜总兵的部下当时看傻了,当他们醒过来后,就不干了,你算什么东西,又不是我们的统帅,你只不过是来负责调查的,凭什么这样草菅人命,都抄起家伙要和袁崇焕拼命。好歹这位杜总兵只是一个副总兵,一把手还在,一把手见到这个突发情况也很愕然,他不想引发兵变,赶紧出面好说歹说才把群众的情绪安抚下来,袁崇焕才得以全身而退,平安返回。

    袁崇焕是回来了,孙老师不能就这样什么也不说就完了,毕竟他杀了一个副总兵,总要有个说法,孙老师见到袁崇焕首先大骂了一顿,狗血喷头,袁崇焕不知道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低头不语。面对不再言语的袁崇焕孙老师陷入了深思,思考这么处理这件事,袁崇焕私自杀人这件事本来不算什么大事,但是他不是直接主管,没有接到命令,更没有上方宝剑,还差点引起兵变影响太恶劣了,但是为这件事把袁崇焕给处理了,孙老师心里实在不舍得,人才难得啊,他希望袁崇焕能从中吸取教训。孙老师网开一面,并没有对袁崇焕严肃处理,让他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

    孙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成效,宁远以及附近的松山、中前所、中后所等据点已经连成了一片,著名的关宁防线(山海关——宁远)初步建成,驻守明军已达十一万人,粮食可以供应三年以上,关外两百多公里土地重新落入明朝手中。孙承宗在这里完成了很多的工作,为大明朝又恢复了大量的国土,整顿好了军队,选择好了将领,功高在世,应该是一大民族英雄了。最起码是大明的一大功臣。

    袁崇焕刚到宁远时发现了一大牛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祖大寿将军。当时,袁崇焕到了宁远,看到那里的情况既感到悲凉又非常气愤,心想朝廷已经派人在这里搞建设都一年多了,花了那么多的钱,怎么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太不像话了,他们一天天光吃饭不干活吗?于是,袁崇焕发起了脾气,把主持建设的祖大寿将军叫了过来,好一顿的臭骂,然而,袁崇焕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位祖大寿可不是那位杜总兵,脾气比袁崇焕还要火爆,拒不承认错误,踮着脚和袁崇焕对骂,张口就说你小子是干什么吃的,不就是靠孙老师信任吗,你打过仗吗,你懂不懂打仗?老子打仗打了多少年,还不如你一个小孩子?

    这个祖大寿说的不错,袁崇焕和祖大寿比起来确实是个小孩子,祖大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人,生在宁远,长在宁远,参军还在宁远。这个人的资历很老,经历了熊廷弼,王化贞两个领导,由于他这个人的脾气暴躁,打起仗来不要命,立下很多战功,所以历任领导都很赏识他,不断提拔,到袁崇焕到来时他的官职是中军游击,镇守广宁城。对于这样一个出生入死,经常在阎王殿里做客的人老说,一个进士出身的书生他怎么能够服气,驾驭他这种人光是打骂是不行的,必须另想办法。袁崇焕决定先在气势上压倒他,就狠狠的骂起来他,直到骂的祖大寿实在没劲了,服气了,这才收场,袁崇焕没有白费力气,这场对骂让他收服了一个优秀的将领,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祖大寿成了袁崇焕的最得力助手,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祖大寿还有一个外甥也赫赫有名,他就是留下千古骂名的吴三桂。在当时吴三桂还小不过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他一直跟着父亲吴襄生活,据说吴先生的祖上是江苏人,因为做生意才跑到辽东,因为兵荒马乱才去参加军队,由于吴先生有点文化,说话做事不像其他当兵的,所以很受祖大寿的欣赏,可以提拔,并且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吴先生。这位吴先生也确实了得,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为大明立下不朽的战功。后来袁崇焕来了,发现了吴襄,慢慢的他又成了袁崇焕的第二个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