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袁崇焕抱定与宁远共存亡的决心(第1/2页)明宫晚钟

    但是东林党人还有一个人的,他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既得到皇帝的信任,又手握着兵权,依他的力量足以搬到魏忠贤,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孙承宗老师。在听到杨涟被抓,东林党人遭受魏忠贤的迫害之后,老孙同志非常的愤怒,马上就决定上书弹劾魏忠贤。孙曾宗后来又改变了主意,他知道自己的上书丝毫不起作用,因为通向皇帝的任何环节都已经被魏忠贤把持着,任何纸片都不会落到朱由校皇帝的手里,老孙就决定使用另一种方法,要亲自到北京觐见皇帝,直接向皇帝告御状。人家孙老师有这个方便条件,别人见皇帝比登天还难,而孙老师见皇帝就如串门子一样的方便,他和天启皇帝的感情极好,好几次魏忠贤想干掉孙老师,皇帝朱由校不答应,魏公公的主意落空了。这一次,孙老师要来北京,魏公公慌了,让孙老师进北京打小报告,自己的一切坏事就要暴露了,自己的脑袋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所以,魏公公下决心不让孙老师来北京,魏忠贤跑到皇帝那里说三道四,苦苦哀求让皇帝下旨不许孙老师入京,但是朱由校就是不答应,他知道魏忠贤的目的,他不傻,不上魏忠贤的当,可是魏忠贤不达目的就是不走,死缠烂打,皇帝要睡觉了,魏忠贤竟然绕着龙床哭泣,让皇帝无法睡觉,最后,皇帝也烦了,这才说了一句:“那就别让孙老师来了。”于是,魏忠贤马上收住眼泪高高兴兴的传话去了。即便这样,魏忠贤还不放心,又假传圣旨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孙承宗若入九门,即刻逮捕!”到了这会儿,魏忠贤的胆子也大了,他倒希望孙老师能进京,正好治他的罪,然而人家孙老师也非常的精明,不上魏忠贤的当,在通州接到皇帝的命令后,真的很听话,啥也不说就回山海关了,因为孙老师知道皇帝的这道命令是真的,说明魏忠贤把皇帝说服了,所以老老实实的回山海关才是正确的选择。自此东林党人再也没有了回天之力,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魏忠贤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要对付孙曾宗,魏忠贤不断的在皇帝耳边游说,说老孙的坏话,无奈天启皇帝就是不听他的话,魏忠贤只好另想计策,他就动员了好几十个言官,每天不停的告状,一个劲的弹劾孙曾宗,最后老孙实在撑不下去了,自己提出了辞呈。在经过无数次辞职后,终于有人接替了孙曾宗,孙曾宗这才得以脱身,顺利的回家休养去了。

    接替老孙的是一个叫高第的人,他是一个进士出身,在官场熬了三十三年才熬成一个兵部侍郎,但是在第二年他就光荣退休了。后来,魏忠贤想把孙曾宗换下就要物色人选,选来选去选中了他,就把他提拔为辽东经略,然而没想到人家高先生并不领情,干脆答复:“这活我干不了,打死也不干,还是另选他人吧。”魏忠贤做得更绝:“这事没商量,你必须去。”没办法高第只好奉命上任去了。到任后,他奉魏忠贤的命令要整一下孙曾宗,就上了一封弹劾书,说:孙曾宗吃空饷,号称十几万人,实质上只有五万人,对于这个指控孙曾宗风趣的说:“那好吧,以后就按五万人发放军饷吧。”这就意味着你高第今后发工资时,就会有其余的好几万人找你拼命,人家靠这个生活呢,有你小子好受的,你这是自作自受。

    整完孙曾宗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高第就开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撤退上,他才不想亲自深入敌后,到辽东那个鬼地方去送死呢,本来他就不愿意去,是朝廷赶鸭子上架,他就采取了消极措施,下命令全线撤退,要放弃整个辽东地区,把军队撤到山海关内,也给自己逃跑赢得时间,于是,高第的一纸命令就把地域广大的辽东地区拱手送给努尔哈赤,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包括哪里的一切军队、老百姓,还有一切能够运输的武器装备,粮草牲畜等都全部撤走。高第先生又一次演出了熊廷弼的哪出戏,辽东的老百姓又一次面临着一场大劫难,史书上说:“家毁田亡,嚎哭震天”,那就个悲催。就这样,孙曾宗苦心经营几年的四百余里江山,几百个据点都毁于一旦,在很短的时间内,努尔哈赤又一次卷土重来,满洲兵的铁蹄毫不费力的踏上了这片土地 

    但是有一个人没有跑,他留了下来,要与辽东共存亡,与努尔哈赤血战到底,他就是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也。袁崇焕是两广人,进士出身,他的家庭是做生意的,在那个时候家庭地位不高,所以家里人就希望袁崇焕读书将来考个进士光宗耀祖,他二十三岁时中了一个举人,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内袁崇焕没有进展,又连续考了n回都是名落孙山,成绩很稳定。一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才好不容易考上了进士,还是三甲第四十名,也就是最后几名,差一点没考上。考试考上了,但有这样的考试成绩基本上没什么前途可言,因为能成为朝廷大员的,像高拱,张居正之流的大都是前三名,像袁崇焕这样的出将入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正是这样,袁崇焕被安排到福建的一个山区小县当知县,在那里呆了三年,终于在天启二年正好赶到了京考,袁崇焕这才奉命进京,他的命运才得到转变,本来,袁崇焕也没有过分的奢望已经做好回去的准备,在京城里他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是东林党人。是他看中了袁崇焕的才能,向皇帝上书推荐袁崇焕,希望朝廷能留用,皇帝看了这封折子也不是多大事就顺手给批了,袁崇焕就留到京城了,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但是袁崇焕不肯闲着,决心干出点业绩来,刚成为京官,竟然突然失踪了,自费跑到山海关考察去了。半个月后,袁崇焕回来了,他说了一句话,马上就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说:“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朝廷听到他的这句话很高心就马上放他到山海关,还给他升了官,成了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袁崇焕高高兴兴的到山海关去了。几个月后,袁崇焕又遇到了上司王在晋,他又写了一封折子,告了王在晋的黑状,孙承宗这才来到山海关,两人一番长谈后,孙曾宗认为袁崇焕是个不可多得人才,就把他留在身边悉心培养。几年中,袁崇焕接受了孙曾宗的不少教导,在孙曾宗的指挥下为大明朝恢复了大片的土地,辽东的局势得到好转,努尔哈赤在几年内不敢越界一步,辽东的形势还算不错比较平稳。但是几年后他的好朋友,老领导孙曾宗也走了,虽然袁崇焕和孙曾宗痛苦地离别,他们谁都没法子,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事已至此谁都无能为力了,只好接受这个现实。袁崇焕没想到换了一个高第,一声令下竟然放弃了孙老师和他袁崇焕为之奋斗的大片江山,几百里的防线,众多的军队,无数的人民,这让袁崇焕非常的愤怒,对朝廷的信赖降到了最低点。但是他的保家卫国的志向没有变。他决心违抗高第的命令坚决与宁远城共存亡,你们全都逃走,我也绝不撤退。

    在大明的军队刚刚撤走后,努尔哈赤跟后脚就来了,十几万人气势汹汹,风一般的就到了宁远城下,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了,但身体仍然很好,仍然梦想抢更多的东西让他的民族更加的强大,既然孙曾宗走了,努尔哈赤没有理由不来,努尔哈赤没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辽东的无数个据点广阔的土地,也收获了不少明军留下的好东西。努尔哈赤很快就到了宁远城下,他惊奇的发现这座城池竟然完好无缺,还有士兵驻守,努尔哈赤不知道这里住的是谁,就派了一个使者去劝降,他在劝降书中说:“我带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攻城,你们这里已经成了一座孤城,我们一旦发起攻击城必破,所以我劝你们赶快投降,我给你们的好处是大大的。”努尔哈赤不知道守将是谁,他也不想知道,然而三天之后努尔哈赤永远地记住了袁崇焕这个名字,这个小人物居然让努尔哈赤就此止步差不多都丢了身家性命。努尔哈赤派出的使者很快就回来了,他带来了袁崇焕的回信,袁崇焕说:“这个地方原来是你不要的,你在这里放了一把火烧掉,我今天把他恢复了建设好了就应该死守,哪能给你呢,我们不会投降的。你的所谓二十万人虽多也不过十几万人,说这么大的数吓唬小孩子啊。”努尔哈赤看了这封信也没什么感觉,一个无名小卒而已,在努尔哈赤看来攻破宁远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他就下令部队进攻,十几万人对付一万多人的明军简直是不在话下。

    袁崇焕抱定与宁远共存亡的决心,他采取了坚定死守的策略,任你努尔哈赤使出任何计策就是不出城,死也要死在城里,他在城墙上布满了大炮,这些大炮都是红衣大炮,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杀伤力很大,这些大炮用在满洲兵身上太管用了,让满洲兵魂飞胆丧哭爹叫娘,再也不敢往上冲过了。战争开始的那一天,袁崇焕召集所有部下开会,袁崇焕向他们跪拜了,告诉所有人不要抱有幻想,不会有援兵的,宁远被抛弃了,我们也回不去了,谁回到关内也是死路一条,高第已经下了命令,逃回山海关也是死,我们只能战斗到底与宁远共存亡。袁崇焕还写了血书以表达他的决心。

    终于在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早晨,努尔哈赤发起了攻击,满洲兵气势汹汹的向宁远城攻击,大多数满洲兵光着膀子拿着大刀高喊着冲在前边的是后金军的一个兵种——楯兵,实质上是一种战车,士兵们推着上边有这很厚的木板和牛皮以抵挡城上明军的弓箭和火器,第二拨是弓箭手,他们躲在战车后边不停的放箭,最后一拨是骑兵,前边的打开口子,他们就发起冲锋用手里的大刀砍人。靠近城墙的位置又有满洲兵把云梯竖在城墙上往上冲,然而当他们冲到半腰上的时候,明军开始放炮,巨大的霹雳声把他们炸的魂飞魄散,不断有人掉了下来。宁远城头的红衣大炮发挥它的威力,不停地发射着,一轰就是就一大片,“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然而就在城墙上战斗打响以后,袁崇焕正在他的官府里接见朝鲜使者从容镇定,好像外边只是一场演习而已,袁崇焕对自己的安排非常放心,他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他安排总兵满桂守东城,参将祖大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袁崇焕坚信这些战将,后金兵根本就占不到任何便宜。正如袁崇焕预料的那样,满洲兵虽然勇猛,面对坚固的工事也无可奈何,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即便如此满洲兵仍不气馁,顽强的发动着攻击,他们选择的方向是西南方向,可他们选错了方向,因为这个方向的守将是朱辅和祖大寿,他们都是明朝有名的战将作战,很有一套。这样一来,满洲兵不断地伤亡,明军的红衣大炮不断的发火,城墙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眼看着硬攻攻不下来,满洲兵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在城墙上钻洞希望能在城墙上打个窟窿,但是施工的难度实在太大了,他们没有先进的施工器械,靠人工去刨实在困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满洲兵还是在城墙上挖出了几个窟窿,然而奇怪的是城墙并没有倒塌,原来是天气太冷,城墙被冻住了。袁崇焕也非常焦急,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满洲兵攻破,这是角度的问题,明军的大炮打不着,形成一个死角,满洲兵反而可以在城下安心的施工。怎么办呢?袁崇焕就让士兵们找了一些破被子之类的东西里边裹着火药点着后扔下去,这个方法起到作用,棉被被扔下去下边便是一片火海,还夹杂着火药的爆炸声,把无数的满洲兵送进了地狱,工兵部队全军覆没了。

    这个情况把努尔哈赤气得够呛,在他的战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