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举荐张瀚(第1/1页)明宫晚钟

    “各位大臣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积极推荐,不拘一格,都是出于公心,精神可嘉。然而,选拔吏部尚书,优选的标准,除了品德、能力、公正以外,最关键的是要知人善任,能为国家选拔可用人材。刚才几位大臣的提议,虽人选不一定都合适,可以不必拘泥,如果谁还有更合适的人都可以说说,说出来让皇上斟酌,千万不要留着不说,这可是有关于国运兴旺的大事啊!”

    张居正的一番话,下边有一阵***动,有人站出来说:“皇上!臣举荐一人。”万历一看,原来是爱将戚继光站到了眼前,他说:“臣举荐南京户部尚书张瀚,微臣觉得张尚书虽然年轻,但为人老成,做事正直公道,有很有才干,关键是他很善识人,在留都任户部尚书时能够知人善任,坚持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如能让他出任吏部尚书,吏治将会得到好转,国家振兴将会大有希望。”

    明朝由于建国时,国都设在南京,燕王朱隶夺取明朝政权以后,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国家政权设在北京,但同时在南京也把保留了一套机构,不过是个虚设机构,几乎无事可做,所以明朝的官员如果被派到南京实际上等于被闲置,基本上是被贬或不受重用,没什么地位可言。

    众臣一听,有许多人赞同戚继光的意见,认为这是个不错的人选。大家知道,这是一棵政治新星,不久前才被张居正调倒京城任户部侍郎,是张巨正的嫡系部队。

    张居正闻听看着大家,微笑着说:“大家以为如何?”其实这正是他的最佳人选。各方面都符合(知识化——进士出身,年轻化——三十岁左右,专业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等圣贤书,精通权谋之道,革命化——是张居正的忠实追随者)张居正所要求的条件,但是,他也考虑到大臣们的感受,如此年轻的一个大臣,像坐火箭一样,短时间就提拔到如此重要的一个岗位上,合适吗?连张居正都有点拿不准,不敢贸然做出决策。

    “张瀚是不是有点太年轻了?威望资历尚浅,也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呀?”

    戚继光说道:“孔子主张“非才不用”,“唯才是举”。他认为只要是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年龄大小就要任用。仲弓的父亲出身下贱,而仲弓是一个“可使南面”的人才,孔子就主张要任用仲弓。但如果不是人才,孔子就主张不能任用。子路叫高柴去做费县知县,而高柴不是一个人才,据《论语》记载,高柴愚笨:“柴也愚”。对此,孔子批评子路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在人才的使用上,孔子还有一个独到的见解,同样是人才的话,要选用出身普通家庭的,而不能先用贵族子弟,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一主张是有道理的,卿大夫子弟承袭了父兄的荫庇,未必有其才实学,而那些出身一般的人,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常常具有真才实学,所以更为可用。”

    戚继光虽然是个武官,但文化素养很高,说起话来引经据典。他也是一个滑头,往张巨正的心眼里说,很得张巨正的器重和宠爱。做官做到人家这个地步也算是做到家了,在历史上除了张巨正恐怕再没有第二人。他在镇守长城时,官居副部级,可是连兵部尚书,甚至更大的官都必须对他客客气气,称兄道弟。任何官员都不能给他气受,谁欺负他就会官位不保,包括他的顶头上司。然而,他又很会来事,凡有官员视察工作,都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还要送上几车礼物,满载而归。高高兴兴的来,高高兴兴走,大家其乐融融,交口称赞。

    张居正不再说什么了,这一人选他是比较满意的,他看了皇帝一眼。万历立刻明白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他说:“张瀚虽然没有什么背景,完全靠自己奋斗拼搏上来的,很有才能,朕认为他比较适合。我朝建国时,太祖不是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吗?照样可以当皇帝。先生不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吗?照样可以做首辅。我朝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必须坚持唯才是举,德能兼备,不搞‘任人唯亲’也不搞“唯成分论”。就这样定了!冯公公拟旨任命张瀚为吏部尚书,抓紧交接完礼部的工作即日就到吏部上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