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第2/2页)穿越后周

” 免去军职并封3000邑?  

    十八 焦急等待王著西域归来—派人中途告知—张永德也去?——同州会议?还是长安? 

    十九 【历史惯性??】帝崩于万岁殿,圣寿卅九  五六卅天命**不可违

    廿 宣遗制,梁王于柩前即皇帝位,群臣奉梁王即位于殿东楹,中外发哀。八百里加急告知王著

    廿一 李重进、张永德互掐? 张永德赵匡胤重伤未愈?张煦张赞250km到瓜州(120km至敦煌)

    廿二 十兄弟私下串通?       

    廿三   张神医在瓜州得知消息赶往玉门关

    廿四 加急信使长安遇王著信使西行报法师

    廿五 同州、河中得知“驾崩”,秦华电告嘉峪关,接连几天商议对策,提前来中原应对?

    廿七 176历史的惯性  同州通知渡轮柴荣驾崩、电告嘉峪关。王著回到京城

    廿八 张神医到玉门关

    七月初六 中原使者到营地收到柴荣驾崩详细情况,紧急商议

    初七 决定中原发展,物资车队定于七月十三从嘉峪关出发,秦华派人到长安雇船

    十二 林岩孙莉红、王东林曲玉华、张帅李彤、蒋小博王莉、王博、萧阳、李林、张满+22丫鬟=34人前往中原

    十三 嘉峪关车队起程

    十五 177哑炮事件 不能救治的伤员  178细作统领 大理橡胶树  179归义军 180勘探油井  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拱(向训)为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张永德为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

    廿三 丙寅(七月廿三),制大赦天下。龙志远李正前往大理

    廿六 外五——王著曹传贵回到开封 华军觐见世宗 初入中原

    廿九 庚午(七月廿七),翰林学士、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太室歌酌献辞

    卅 是月,诸道相继奏,大雨,所在川渠涨溢,漂溺庐舍,损害苗稼。

    八月初二 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尊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

    初四 车队到陇西,遇顺风船队已到多日,陇西郡(吐蕃)已归附中原并移居了大量的中原居民

    初五 装船固定完毕—起航 

    初六 外六 幽州城         

    初七  

    十二 900里水路—长安

    十三 逛长安 —70km—渭南   秦州节度使、西面沿边都部署、检校太师、守中书令、褒国公王景进封凉国公,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郭崇加检校太师 

     —90—黄河—牵引?110km(5-8小时约需燃油200升)—禹门口【油耗170g/kwh,渡轮200马力147kw,25kg/h,逆行约15-20km/h(1马力=0。73549875千瓦)】

    廿 张昭细作传回消息,李会封受伤。

    廿六 整修航道,南山矿-营地-肃州

    廿九 外一四 回营  随后周边各州 休整 西进 后汉 脱离战场

    九月初六 蒸汽机完工 蒸汽机推土机、压路机?

    十月卅 李敏预产期

    960-01-04 十二月初四 甲戌,改万岁殿为紫宸殿。

    廿一 十兄弟派属下穿辽军服装袭扰边境?镇、定二州不明急报朝廷? 

    廿四 甲午(十二月廿四),西京奏,左屯卫上将军致仕李萼卒。

    廿五 乙未(十二月廿五),大霖,昼昏,凡四日而止,分命使臣赈给诸州遭水人户。

    廿九 紧急磋商—张坐守京城不能出战?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 文武百僚进名奉贺。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

    正月初二  韩通率军出战?流言?下属倒戈?拥立赵匡胤重掌军权?

    初三 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历史惯性??】十兄弟拥立赵匡胤?

    初四 入城?  

    初五 ??【逆转】?? 在众官无奈朝拜时出现?迷彩装AK-47 五六半控制局面?

    初六 替罪羊*赵匡胤无辜? 光义/赵普策划但证据不确凿? 终身监禁?  

    初七 只斩杀一个杀韩通的凶手以平民愤?  **喊冤? 

    初八 符彦卿、张永德、李重进各自掌握军务?严命除外敌袭扰外不得私自移动? 

    初九 说服、要挟?符后及小皇帝听从?  禁军由顾命大臣暂控?

    蒸汽机动力推土机、压路机、机动船?

    禹门口两岸发展 利用水运 与南方诸国通商  接受后唐、后蜀臣服?武力收复交趾及周边、迫使其余诸国臣服?

    汉武帝时,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开凿漕渠,令水工徐伯勘测,征发大量军队开渠,三年修成。引昆明池水和渭河水越过浐河、灞河,直达潼关黄河。将航程缩短三倍,航运时间缩短两倍。漕渠有10丈长的船只,可运700斛粮食。快船一昼夜行几百里。漕渠每年可向长安运600万石粮。隋文帝时重修漕渠,叫广通渠。唐玄宗天宝三年,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坚重开漕渠,唐文宗太和初年又重修漕渠。漕渠开凿四次,航运几百年。渭河中上游也曾开渠航运。三国时魏国为了对蜀国作战,特在渭河北岸由咸阳到陈仓开凿300里成国渠,运军需物资到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