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机会来了(第3/3页)重生三国
的是后患无穷!一旦他日冲突,这些怨恨他的人,自然就投向将军了!”
贾诩本想补充几句,但话到嘴边没说出来。
“一旦互市停止,那么渔阳的盐铁还有何用?而冀州现在不可能再补贴幽州的官用,到时,他怎么维持局面?出路只有两个一是尽反大将军生前所为,搜刮幽州百姓。二走向南往冀州地界劫掠。这两条,无论哪一条,都对将军有利
"
朱广点了点头。如果公孙瓒不恤百姓,那就将失掉幽州民心。如果劫扰冀州,那就呵呵了。
田畴等齐周说完,从旁提醒道: “将军,对于这些从幽州逃回来,惊魂未定的商人,应该善加抚慰。官府不一定能帮上什么实际的忙,但至少要申明将军对此事的态度。”
朱广用力地“嗯”了一声,频频点头道:“子泰所言有理,我随后就命令各太守国相。对了,记得知会田使君,他正巡查各郡国。”
田丰此行,除例行公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替朱广收买人心。
当下议定,左将军对此事的态度,是不作强硬回应。但如果屁也不放一个也不叫事,而且容易让人怀疑你是不是打着其他算盘。所以,免不得又要辛苦田子泰一趟,作为冀州使者前往幽州交涉。
贾诩在最后时刻才问道: “将军,此事是不走向许都报一报?”
“你是说打个铺垫?”
“不错,此事报到许都,袁氏肯定不加理会,顶多安慰将军几句。但我们要的是更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
朱广从其言,虽然幽冀之争,最后一定靠的是武力,靠的是实力。但争取舆论支持也不是没用,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永远都能大声说话。这也就是中国古贤们所谓的“师出有名”。
当日,朱广就一道奏表送往了许都。
他这道表到达许都,摊在袁绍面前时,已经是十月上旬了。其时,袁氏正在许都大兴土木,为太后天子修建行宫。
袁绍得悉事态以后,便报给了太傅袁隗,袁太傅根本没太当回事,便压下了。但很快,事情就被另一位“参录尚书事”的重臣黄琬获知,捅到了何太后面前。 天子驻跸之所。 袁隗袁绍两叔侄解佩剑,脱鞋履,趋步上堂。因为这里只是从前许县衙署,天子的宫殿还在紧张施工中呢。
太尉黄琬先一步到了,叔侄二人大礼参拜后,各自落座
上头,天子刘辩玄衣朱裳,头顶十二冕旒,侧坐着。而何太后正面三位重臣。因为皇帝不到亲政年纪,得由太后“临朝称制”。当然,她不需要“垂帘”垂帘听政那是唐代才开始的事情。这时候的君臣礼仪,男女大防,也还没有到看都不能看的地步。
看得出来,何太后从长安获救以后,过得挺滋润,她本来年纪也还不大,颇有些熟女风韵。
“太傅,听说左将军举劾幽州牧公孙瓒?”
袁隗一低头:“回太后,确有其事。老臣近来抱恙,还没来得及禀告太后陛下。”
何太后闻言,也没多说什么。毕竟袁氏于国家社稷,汉室江山都有大功,如今叔侄两人同录尚书事,可谓权倾朝野。她孤儿寡母的,实不必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多事。
“到底怎么回事?”
“这个大司马最清楚。”袁隗目视袁绍,让他说话。这也是他南归以来一直在做的事,突出袁绍,扶他上位。
“回禀太后,左将军朱广日前奏幽州牧公孙瓒,无理侵夺上谷宁城胡市的冀州籍商人财产一事。”
黄琬适日,J-4q-上一句:“这其中,就包括朱广的父兄家人
"
“哦?朱将军出自商人之家?”这倒让何太后有些意外。当初在长安见朱广一表人才,又能说会道,还以为是哪个士家大族的子弟呢。仔细一想,走了,人家在长安时就说过7 J o
“不错,出自云中豪商。”袁绍道。
他满以为这句话能在朱广少年英雄的形象上蒙一层阴影,可他似乎忘了,人何太后娘家是杀猪卖肉的,还不如商人呢。
想起昔日在长安旧部,朱广侃侃而谈,讲述往事时的情景,何太后嘴角一扬,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
“朱将军是于大汉有功之臣,公孙瓒何人?竟敢如此放肆?”
“回太后,公孙瓒乃辽西人,初为郡吏,后迁涿县令,因为有战功,累迁至骑都尉。之前在冀州,他奉诏南下勤王,于渤海南皮大破青州黄巾,迁镇北将军,封蓟侯,领幽州牧。”
何太后一听也是位功臣,琢磨片刻,不满道:“既掌州牧之重,怎还如此狂悖?无故侵夺商人财产,居然还抢到朱将军家里?这成何体统?你们说,这事怎么办?”
袁隗一个劲地咳嗽,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就是不表态
袁绍拿眼角余光偷瞄黄琬,心知自己若不说,他必然不会沉默。思之再三,便道:“朱将军功大,此番其父兄遭了劫难,朝廷应该派使者前去抚慰。”
“理当如此,还有呢?”
还有?没有了!公孙瓒在幽州的作用,就是掣肘朱广,这回把人家产抄没了,是有失风范,但安慰下朱广就行了,还要怎么地啊?
黄琬见袁绍不语,建议道:“兹事体大,朱将军虽然年轻,但一有大功,二是重臣,此事朝廷如果不能慎重处理,岂不寒了功臣心?以臣之见,当派遣天使前往河北查清此事。若果真有……”
袁绍一口截断:“太尉,就算真有此事又怎样?难道把公孙瓒免了?大将军死后,除了他,谁还能镇得住幽州局面?那里可是面对着鲜卑乌丸,虎狼之地!” 黄琬一时无语。 此时,袁隗似乎喘过气来,嘶声道:“太后,依老臣之见,查,还是要查的。若真有其事,勒令退还财物,申斥一顿即可,实不必深究。幽州毕竟是边疆重镇……”说到这里,直视黄琬“太尉以为如何?”
察觉到那双浑浊的眼中突然精光一闪,黄琬移开目光,片刻后,点头道:“太傅所言有理。”
何太后听罢,也表示同意。虽然她觉得这个处理意见过于轻巧了,但也没办法,毕竟是妇道人家,而且“临朝称制”的时间也不长,以前还有作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两位兄长可以依靠,现在?
从天子驻跸所出来,黄琬仍旧客客气气地向他叔侄二人告辞,袁隗也弯腰作揖,袁绍见状也只能俯首折腰。
看着对方车马远去,袁本初脸上好似蒙了一层寒霜。早知道那时就让他继续领豫州牧,录什么尚书事!简直是白寻烦恼!若没有他,只我叔侄二人,难道还不能应付太后天子孤儿寡母?
袁隗忽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不要心急。”
“叔父,要不然……”
“要不然怎样?他又没什么过错。”
“过错嘛,不找当然没有。且三公为高节清贵之职,只要找出一点点能跟他扯上关系的事情,也能让他走人。”
袁隗一时拿不定主意。用黄琬录尚书事,本也是一时权宜,可这位太尉似乎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再三考虑后,还是否决道:“罢了,不要枝外生枝。天子移驾许都不久,满朝大臣,乃至天下人都看着,小不忍则乱大谋。”语毕,登车而去,留下一路的咳嗽声。
(未完待续[ 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创世中文网阅读,给作品投推荐票月票。您给予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会员特权抢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