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第4/4页)权斗兵谋之舞姬帝后
事。老太傅何人,宦海沉浮大半辈子,四朝元老,六蛟夺位、南渡、两次北伐、千禧党禁,当年包括许老太师在内的五大清流支柱里只他硕果仅存,这点小聪明如何瞒得过他?一口便回绝得干脆。
于是他还是把银子还给了田老大家,说不成。田老大家却不愿意了,说要不谋官,要不银子翻倍。双方不欢而散。之后田老大家天天带着人到地上闹事,说柳太傅家强抢民田。几次闹下来,柳小少爷彻底怒了,直到双方发生了械斗,田老大的儿子被推到在地,脊椎正硌在一块小石头上,自腰部以下,瘫痪。
瘫痪之后在床上残喘了一年,今年春天的时候撒手人寰。
当年出事的时候,田家人也闹到了启城府,以柳老太傅家赔了足够的银子息事宁人而告终。按说此事到此便算两清了,可是谁让现在苦主死了呢?所以事情,又被掀出来了。百姓们,总会站到受伤最大的那一方去的,因为他们是弱者。
杭离心中默默计算着时间,后天,就是开堂审理的时候了。背后操纵的那人,把一切能为柳少爷辩护的证物销毁的干净,仅凭柳少爷及柳家诸人的证词,不足为信。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老太傅的一世英明,算是毁的干净了。
杭离想着,忽然一停,抬头看见面前一家酒楼青旗飘扬。杭离心头一动,脚步一转便进了酒楼。
明楚历1008年,九月二十二。
田老大状告柳老太傅小孙子侵占民田、欧人死命之案在经过十天的调查取证之后,终于正式开堂审理。
由于此案太过轰动,依照兴业时代与翻云时代的先例,审刑院、大理寺、刑部决定于宣化广场举行公审。所有京城的百姓,都可临场见证案件的审理,以示公平公正。
阳光依旧灿烂,整个汉白玉铺垫的巨大广场反射着耀眼的金光。
主审官是来自审刑院的一位从三品的官员,江申仲。陪审的两位官员分别来自大理寺与刑部,杭离作为刑部参审的一员,也默默地站在一旁。
黑压压的人群围了一层又一层,纵然挤得人人额头冒汗,也没人愿意离开,反而更用力地往前挤。
由于宣化广场在宫城之前,因而百丈内并无二层及二层以上的楼阁。有聪明的人居然在一旁搭了个临时的台子,此时的台子上,也是人头攒动······
江大人三十出头,四方脸,一脸老成严肃。一身官服一层层穿得一件不落一丝不苟,硕大毒辣的太阳下,趁着众人不注意悄悄拿袖子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
审理过程进行的很顺利,除了柳老太傅小孙子抵死不认罪之外,人证,物证俱全。
柳少爷说双方签过契书,在官府里备过案。只是柳少爷说的那位经办的书吏几个月前就辞了差事,四处游学去了。官府里的那份备案,对不起,没找到。而柳少爷手里的地契,据他自己说,是在一次与田老大儿子争执的过程中,他出示了地契,却被田老大的儿子撕得粉碎······
所以柳少爷对自己的辩护,全部无效。
田老大和他婆娘、儿媳妇三个在广场上哭天喊地地求官老爷做主,请各位乡里乡亲见证·····
民怨很沸腾,虽然三位审理官员身侧立着写着“肃静”的牌子,还是挡不住人群里嘁嘁喳喳乱乱哄哄的各种嘈杂声音。
柳府五十多年声誉就此,彻底跌得粉碎。
众人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江大人也与另外两位低声讨论着。
“白大人,您看此案应当如何判处?”
“依下官之见,若说是故意杀人却也不妥当······”
“民愤难平呀。”
“难办,判轻了难息众怒,判重了老太傅那里······”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呢!”
“不知道这幕后之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江兄可知道什么消息?”
“不知道。”
······
三位大人商议半天,终于各自理理官服,坐回原位。
“咳,”江大人危襟正坐,清清嗓子,抬手拍了一下惊堂木,肃声道,“案犯······”
“江大人!”
一直站在一群打酱油的刑部官员身后的杭离突然出声,大步卖出,不卑不亢地站在央中,身姿挺拔的像个军人,声音也铿锵有力,“江大人,此案尚有疑点,如何能如此草草结案?”
“大胆!”江大人脸色一沉,喝道,“你是何······”
他话还没说完,袖子就被来自刑部的同僚一扯。刑部的官员在他耳边耳语几句,笑呵呵地转向杭离,和蔼地问道:“是杭离呀,不知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