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山雨欲来〔二〕(第1/2页)隋末阴雄
ps:感谢书友fking逼tch的打赏鼓励。()
冯盎看了一眼杨玄感,嘴角边掠过一阵笑意:“我刚才说过,要是中原大乱,无论是哪路人马,我都不会去跟他主动合作的。”
“盖因岭南实力很弱,汉人不过数万户,而俚人的战斗力跟汉军远远不能相比,即使能守土安民,也是靠了五岭的天险。若不是中原战乱不休,任何一方势也无暇派大军入岭南,只怕是连自保能力也不足。”
“所以万一哪天真的天下大乱,越国公和杨将军趁势起兵的话,冯盎个人愿意来投效,共襄盛举。但若是要我举岭南之兵助二位成事,那是万万不能的,非我冯盎不愿意报越国公的全族活命之恩,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还有一点,岭南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都与中原迥然不同,天气炎热,我们俚人的士兵都没有披甲作战的习惯,几百年来汉族的大军来我岭南,多数是极不适应那里的酷暑,秦朝时五十万大军第一次征岭南惨败,也是败在这水土不服上。”
“但反过来我岭南的士兵若是想出岭南争天下,那又会反过来不习惯中原那种对他们来说寒冷异常的气候,就拿我本人来说,初出岭北时就大病一场,上次见越国公时就是抱病而来的,越国公可有印象?”
杨素点了点头,道了声:“不错。”
冯盎看了看杨玄感,继续道:“岭南有史以来,主动地兵出中原。有所作为的不过是三次。一次是南越王赵佗趁着吕后大杀汉室宗亲时出兵湘南。稍稍地劫掠了一次,很快又缩了回去。”
“一次是东晋末年,流窜到岭南的卢循徐道覆这支天师教余党,趁着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国内空虚,经过精细的谋划,出奇不意地出兵北上,一路打到建康。不过他们的主力也是跟着自己漂洋过海来到广州的吴地天师教的贼众。并不是岭南的本地人,所以这次卢徐北上虽然差一点成功,声势浩大,却并非靠了本地人。”
“最后一次就是南陈太祖陈霸先的出兵了,但他当时打的是出兵勤王,消灭叛贼候景的旗号,而且所带的也同样是汉兵而非岭南的本地俚人越人,最后能攻进建康建立王业,也是靠的出岭南后一路上壮大的队伍,同样不是依靠岭南本身的实力和资源。”
“除此之外。历来在岭南作乱的人就是想割据一方都很难成功。虽然只要天下有一点点异动,岭南的本地蛮夷酋长或者汉人州郡官员就会心生邪念。妄图裂土封王,但没有一个在中原安定后不被剿灭的。”
“我祖母就是看出了这一点,才再三地告诫我,千万不要对抗中原王朝,妄图割据,就算占得一时便宜,迟早也会大难临头,祸及子孙。”
“越国公,您上次跟晚辈说过一朝天子不如百世诸候的说法,晚辈深以为然,实际上祖母虽然没有明说过这话,意思也是跟您一样的,无论换了哪个朝代,我们冯家和冼家在岭南的地位都不可动摇。”
“反之看那王仲宣和陈佛智,他们也是在越人侗人中累世的豪族,一朝起兵失败,不仅自己身死,连整个部族也跟着倒霉,断送了先人几百年来的基业,实在是前车之鉴。”
“所以如果真的如越国公您说的那样天下大乱,四方英雄豪杰并起,逐鹿中原的话,晚辈无力也无心加入这场角逐,甚至连杀掉隋朝任命的官员,自立为王也做不到,只能以隋朝官员的身份,发动本地的俚人越人和汉兵守军,保一方平安而已,天下大定后,还是要向最后的胜利者臣服的。”
杨玄感看到杨素听得连连点头,突然心中一动,开口问道:“那如果是我杨玄感的部队到时候想进入岭南或者是我杨玄感战败了,想去你那里避难,你怎么办?”
冯盎哈哈一笑,笑完后直视着杨玄感的眼睛,目光平静中透着坚定:“如果天下未定时,杨将军的部队想进入岭南,就请从我冯盎的尸体上跨过吧。将军请明白,冯盎不是为了我个人战斗,而是为了保护我的族人,我的子孙后代。”
“至于如果天下已定的时候,杨将军如果那时候成了真命天子,那不用杨将军派军,冯盎自己也会主动入朝献上岭南二十四州之地的。”
“如果杨将军壮志未酬,中途战败,只身来投的话,冯盎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加以保全,但是要是朝廷紧追不放,非要得杨将军而后快的话,恐怕我也无法保全杨将军。”
杨玄感哈哈一笑:“到时候还是要把杨某交出去作为向新主子效忠的证据么?”
冯盎摇了摇头,黑黑的脸上闪过一丝微笑:“不会,冯某不学韩信,卖友求荣,就算无法保护将军也不会把你交出去,到时候冯某会安排将军泛舟南海,或者南下林邑,离开中原这个是非之地。”
冯盎说着对杨素笑道:“越国公,您上次跟我提及的安排刘将军远征林邑之事,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杨素抚了抚须,笑而不语。
杨玄感迅速在脑子里回顾了一下林邑国的历史,突然觉得奇怪:连强大的汉朝和历代南朝都没有去征服的蛮荒之国,为何突然要去派兵征讨?他看了看杨素,满眼的疑惑。
杨素似是看出了儿子的心事,哈哈一笑:“玄感,你没有听到冯盎的话吗?真要是你兵败逃到岭南,冯盎可以保你一时但保不了你一世,到时候会送你出海避难,这避难之地,恐怕就是林邑国了吧。”
杨玄感闻言后默然,半晌后才说:“林邑毕竟与我朝相隔万里,风土人情皆不相同。若是真的逐鹿中原失败。需要举家避祸的话。为何不去高句丽或者北边的突厥呢?”
杨素摇了摇头:“这两个国家都与我朝接壤,而且是我朝的心腹之患,实力又不如我大隋,若是未来的中原王朝派人去强行索要你的话,他们很可能会把你给交出来。”
“玄感啊,不知你记不记得,本朝在开皇十年的时候,前北周的宗室千金公主嫁给当时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但千金公主的家族都在建立大隋时被皇上所杀,所以虽然后来被迫领了皇上大义公主的赐名,却是怀恨在心,一直想唆使突厥可汗进攻我朝。”
“这一年本朝有个叛将尉迟钦逃到突厥,骗大义公主说大隋内部不稳,有人作乱,那大义公主便一直挑唆新即位的都蓝可汗进犯我朝,消息被长孙晟得知后,上报朝廷,专门派了使者去突厥。诛杀了大义公主和尉迟钦,这事你还没忘吧。”
杨玄感点了点头。这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势让当年幼小的他都非常震憾,还不用说现在年长懂事了。
杨素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所以说突厥也好,高句丽也罢,都不可能真正地维护你一个大隋叛将的,如果你起兵失败,到时候无论是大隋还是新建立的王朝,都不会继续容忍你这样的人呆在这种临近的敌国。”
“如果突厥或者高句丽强盛,你充其量也只不过会是一个他们进攻中原的棋子,而你自己将永远背上一个汉奸的骂名,就象北齐的高宝宁,或者再远点的汉朝时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身败名裂而已。”
“要是他们的力量不如中原王朝,对于这些不讲信义的蛮夷来说,你更是只能落个被交出来以讨好新的中原政权的下场。所以你要是想逃亡,想给家族留个后路,千万别向北,只能向南方。”
“那林邑国离我朝足有万里之遥,光靠交州的兵力是不可能灭掉他们,而从中原调兵又是劳师远征,距离太远,自从秦末征伐南越以来,除了东汉大将军马援以外,历代中原王朝没有一次主动出师到这么远的地方,马援当年立在现在林邑国镜内的两根铜柱就是汉人中原王朝最南端的疆域所在。”
“所以这样的地方是安全的,你如果离了岭南,飘洋入海,那么即使到时候有人想追查你的下落,也是无从问起,而且这样一来,也可以保冯盎的平安,是上上之选。”
杨玄感听完后点了点头:“于是父亲就派亲信之人统兵南征林邑,为将来家族找个避祸之处吗?”
冯盎笑了笑:“杨将军果然聪明过人,一点就透。不错,年前越国公就已经与我联系,让我在南征大军中派出可靠之人随军翻译,我们岭南罗州那里一向有通过海路与林邑国进行贸易的商队,我们族中也有几个忠诚可靠的商队首领常年与林邑国贸易,听得懂他们的语言。”
“于是刘将军的大军出发时,我的人已经和越国公的使者联系上了,一道出征林邑。”
杨玄感“噢”了一声,心中终于明白其实两年前父亲已经开始着手计划这条后路了,而这冯盎应该也是两年前的那次密谈中和父亲彻底地摊了牌,建立了这种互信与合作的关系。
杨素微微一笑,抚了抚长髯,眼睛微微地眯了起来:“找一个出兵林邑的借口并不是太容易,如果是皇上当朝理事,可能不会批准此次行动。”
“但太子性贪,喜欢奇珍异宝,老夫就跟太子说这林邑国多奇珍异物,价值连城,还让冯贤侄特地从岭南找来了几样林邑出产的宝物,有整棵的巨大珊瑚树、玳瑁甲、火玉之类。”
“当时太子看了就两眼放光,老夫再趁早机进言这林邑国有十多年不来朝贡了,居心叵测,而且从东晋到南朝,只要中原衰落时就不停地进犯交州,我朝新建,若不趁机教训他们一下,只怕日后会趁着中原空虚时生出不臣之心。”
“你们都知道,太子以后是想有番作为的,无论是在内大兴土木还是对外兴兵征伐,都是需要大大地征调民力,并不想在南边给自己留下个安全隐患。”
“于是太子当即就准了老夫的这个请求。去年的时候交州俚人李佛子谋反。大将刘方刚刚率军将之平定。正好用这支得胜之师继续征讨林邑,也不用重新调集军队。”
杨玄感心中一动,问道:“这刘方是自己人吗?皇上也准了这个提议?”
杨素点了点头:“刘方是长安人,瓜州刺史,一向骁勇善战,在北周时就已经做到大将军了,开皇三年时曾跟随卫王杨爽出塞,大破过突厥。后来一直担任瓜州和甘州的刺史,史万岁跟随过的那个骁勇的敦煌戍主就是他。”
杨玄感听到这里,轻轻地呼了一声“啊”。
杨素继续道:“可惜此人长年镇守边塞,在朝中全无关系,颇有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老夫一向知道他的才能,所以这次南征交州的李佛子叛乱时,给了他这个机会,向皇上举荐了此人。让他领兵出征。”
“也只有如此,才会让此人对我感恩戴德。不会阻挠我暗中派人在林邑国寻找后路之事。而且现在无论是太子还是皇上都对我有所防范,这次刘方出兵,他们还派了一直跟我做对的那个尚书右丞李纲担任行军司马,以监视刘方。”
“而刘方是一个职业军人,最恨这种书生监军,即使我没打招呼,也会找到机会就刁难这个李纲,不会让他察觉到我派的人在林邑的活动。”
冯盎听得一脸崇拜,眼珠子都没转一下,听完后才说道:“越国公实在是神机妙算,晚辈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杨素笑着摆了摆手:“没什么,为将者,当先虑败后虑胜,我们杨家是个庞大的家族,不能不为了未来早作打算。“
杨玄感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