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孙老师给袁崇焕派去的助手和战友(第1/1页)明宫晚钟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大明朝还有一个叫毛文龙的人,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他的名气要比袁崇焕大的多。毛文龙虽是一个总兵,也是一个朝廷的高级军官,是左都督、朝廷一品武官、平辽将军、尚方宝剑的持有者、辽东地区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官,好长一串的官职,非常厉害。袁崇焕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他才是一个四品官员,和人家毛文龙不是一个档次的。毛文龙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司令员,可见地位之高。但是毛文龙的官职虽高,他的权利范围却只有皮岛一个地方,这个岛屿地处在鸭绿江口,位置险要,东西长十五里,南北宽十二里,毛总兵就驻扎在上面,是毛岛主。你们可能觉得奇怪了,人家一个大军区司令员都管理非常大的地方,而他只管一个弹丸之地是为什么,其实你不知道就这样一个弹丸之地,也不是他的,是他自己抢过来。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他的童年时代最大的亮点就是四处要饭,因为家里太穷,上不起学,没法读书,他也不是一个爱打架的主,手无缚鸡之力,真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人,人们说老天爷关上一扇门必然给他开开一扇窗户,他不知道从哪儿学会了一门技术,给别人算命。马文龙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迫于生计,只好自学成才,竟然自学了风水学,阴阳学,据说还自学了一门高深的学问——兵法,学了这些之后,他就开始给别人算命挣点生活费,闲暇无事的时候,他还喜欢吹牛,把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兵法之类的吹得神乎其神,就这样毛文龙混了三十来年,生活虽然不是太惬意,到也勉强过得去,可是不知道那一天那么回事,毛文龙不知道突然想起什么,竟然下定决心北上找工作,后来竟跑到辽东,遇见巡抚王化贞,两人一见如故,王巡抚竟认为毛文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非常欣赏,就命他当了都司,在军队了上班了,吃上了公家饭。毛文龙一步登天,在这里的日子过得非常得意,慢慢的,他的官职在这里竟也算上是一个高级军官了,每天可以陪着领导视察工作,吃饭喝酒,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没打过仗,是靠走后门进来的,所以都看不起他。直到有一天命远之神又开始青睐他了。天启元年(1621)三月二十一日,辽阳失守,辽东经略袁应泰自尽,数万守军全军覆没,至此,广宁之外,明朝在辽东已无立足之地。关外数十万军民悉数逃亡关内,只有毛文龙一人没跑,并不是他有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跑的慢了一点,被满洲兵堵住跑不了了。在当时,他手下还有二百多口子人,他又丢不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毛文龙选择了一条路——下海,当时努尔哈赤没有海军,所以他们从海上走是最安全的,,毛文龙命令士兵找来船只一起安全撤到海上。可是在船上偏离了航向,竟然又到了宁远附近,众人问怎么办,毛文龙想了半天,决定说:“我们去镇江吧。”这个地方地处鸭绿江的入海口,与朝鲜隔江相望,易守难攻,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这里不在大明的管辖之下,早就成了后金的大后方,毛文龙让他们去镇江那不是去找死吗。但毛文龙说:“我们去哪里不是投降,我们要攻占镇江。”大家都惊呆了,毛文龙不是开玩笑吧,脑袋不会有问题吧,但毛文龙坚定的说:“我没开玩笑,我们虽然人少但一定要收复镇江,我们要彻底打败他们,镇江原本就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有责任收复他。”众人听着这话也不再说话,既然他们的领导已经决定了就跟着去呗。于是,毛文龙在夜幕的掩护之下率领大家去了镇江。毛文龙发起了进攻,满洲兵如论如何也没想到会在他们的大后方出现大明军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满洲兵被打的四处逃窜。此战明军大胜,歼灭后金军千余人,阵斩守将佟养真,收复镇江堡周边百里地域,史称“镇江堡大捷”。

    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在辽东最大,也是唯一的胜仗。消息传来,王化贞十分高兴,当即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镇守镇江堡。后金丢失镇江堡后,极为震惊,派出大队兵力,打算把毛文龙赶进海里喂鱼。由于敌太众,我太寡,毛文龙丢失了镇江堡,真被赶进了海里,但他没有喂鱼,却开始钓鱼——退守皮岛。毛文龙被赶进了海中,退守一个小岛,努尔哈赤就放心了,没把毛文龙当回事,就那么一点人,又在一个小岛上,成不了什么大事,对满洲更没有什么威胁,就放任不管了,这也是努尔哈赤的又一大错误,过了不久,努尔哈赤才知道这地方的重要,尝到痛苦地滋味,后悔当初没有一鼓作气斩尽杀绝。

    毛文龙在海中也不安生,也许是因为海中缺少物质装备,需要在岸上搞点东西回来,他们不能总在海中喝海风啊,他们也要生活嘛。到小岛上不久,毛文龙就遇到了粮草告罄的事情,怎么办呢?在海上倒是可以扑鱼捞虾,但是汉族人是吃草动物,成天吃海鲜很受不了,会得痛风的,毛文龙和大家一商量就决定派人上岸,向努尔哈赤学习也搞点打家劫舍,反正现在的辽东地区已成了努尔哈赤的天下,大部分汉族人已经背井离乡到关内去了,满族人喜欢打家劫舍,今天正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毛文龙在陆地上得到不少的东西,这以后毛文龙尝到了甜头,就不在休息,经常派出人,四处骚扰,打家劫舍,弄得满洲国不得安生。最让努尔哈赤头疼的是,毛文龙这些人神出鬼没,常常在后金兵不注意的时候就上岸折腾一阵子,努尔哈赤设好埋伏,毛文龙反而不来,整天像耳边的苍蝇蚊子,在耳边嗡嗡但又抓不到他们,实在烦人,到后来毛文龙不断折腾,把努尔哈赤也给弄皮了,就不再管他们的事,努尔哈赤也知道毛文龙就这么大的本事,打打游击还行,再大的动静毛文龙也弄不出来,就由着去闹吧。努尔哈赤又犯错了,就在以后不久,毛文龙发现努尔哈赤不把自己当回事,心里有点失落,非常没面子,就决定到后金的到后方狠狠的打一家伙,毛文龙派出大部分兵力上岸,在金州打了一仗,一举攻占金州,还赖着不走了。真让努尔哈赤的头疼死了,这个毛文龙是个茅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派兵攻打他们,他们打不过就跑到海上,满洲国没有海军只能望洋兴叹,尚若努尔哈赤稍一放松,毛文龙就会卷土从来。后来毛文龙折腾的更厉害了,弄得努尔哈赤哭笑不得,进退不是,眼看着毛文龙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毛文龙“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把一个小岛治理的井井有条,兴旺发达,不仅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也逐渐兴旺起来还搞起来进出口贸易,毛文龙岛主每月都有十几万两的收入,他的队伍也发展到三万多人,这岛主当的真是舒服,这个司令当得也美极了。毛司令这人也太牛了,几年内在满洲国的地界里创造了很多的业绩,攻占了人家努尔哈赤的不少地方,还跑到人家的地界种地打粮,实在太嚣张了。努尔哈赤虽然十分恨他但又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到后来努尔哈赤的士兵们打仗都提心吊胆,害怕自己在前边打仗,被毛文龙给炒了后道,满洲人的情绪都到很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人,努尔哈赤都拿他没有办法,大明朝的朝廷自然非常宠着他,护着他,这是一股十分难得力量,朝廷不用花一分钱,有这样一些人在敌后折腾,朝廷没理由不高兴不哄着他们,他们是大明朝的英雄啊!朝廷都这样了,辽东的那些官员自然也把他供来起来,王化贞护着他,后来,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也是如此。毛文龙,袁崇焕之间,现在的上级、未来的敌人,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不断演绎着。

    在后来,又有一个人来到袁崇焕身边,他的任务是来帮助袁崇焕的,和袁崇焕一起守护宁远,他的名字叫满桂,他是一个蒙古人,家里很穷,也是个苦孩子出身,苦大仇深,但是很勇敢,打起仗来不要命,每次随部队出去打仗总要杀几个敌人回来,因为战功卓著得到不少的赏赐,但是他的官职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原因是他太缺钱了,每回他都是要钱不要官,后来他遇到了杨镐,是杨镐成就了他,那一年杨镐带领四路大军结果在萨尔浒全军覆没,人都死得差不多了,高级将领严重缺乏,朝廷没人了,就开始在队伍里破格提拔,满桂同志总算还活着,又功勋卓著组织部门一考察觉得这人还不错,就下了一张任命,让他当上了明军的高级将领——参将。

    孙承宗来到山海关在一次巡视中遇到了他,让他的命运有了根本的转变,吉祥高照,好运当头了,孙老师见到这个老兵油子非常欣赏,就决定给他升官把他调到山海关来,让他当上副总兵,在一年以后又让他调到宁远担任守将。孙老师没有看错人,把满桂一步步的提升过来,满桂这人也很争气,他不但能够打仗,他已经是久经战场的洗礼了,对战场的那些事非常精通,他还很会搞外交,那时候努尔哈赤的势力在辽东非常的大,蒙古人看到这个形势就和满族人一起打家劫舍,一起打仗,搞起了同盟。满桂到来,利用他的蒙古身份开始搞起来外交,或者叫做统一战线吧,他常常到蒙古族同袍那里做工作,不惜辛苦,好言相劝,实在劝不通的打上一仗,就这样在满桂又拉又打下,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蒙古族同胞服气了,不在跟着满洲人瞎起哄了。大明的压力也相应的减轻了不少。除此之外,他对军事工程也非常熟悉,常常带着他的士兵修筑工事,砌城墙,在满桂的不懈努力下,宁远城很快就变成了一个较大的城市,做为最高军事长官,他与袁崇焕的关系也处理的非常好,两人没闹过什么大的矛盾。你们可能要问,满桂和袁崇焕谁的官大,谁领导谁。在当时满桂的职务是宁远总兵,而袁崇焕的职务是宁前道,满桂的级别要比袁崇焕高一点,但在明朝的传统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所以袁崇焕在宁远说了算,袁崇焕的地位要比满桂略高一点,袁崇焕是宁远领导班子的班长。他们两人都是孙老师的得意干将,两人都具有一些大人物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满桂很大度,袁崇焕不斤斤计较,最重要的是满桂也知道袁崇焕的底细,知道他是孙老师的得意门生,自己也是孙老师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大家在一起混得都还不错,相互之间都给面子。满桂,袁崇焕,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就在这个时候,孙老师又相中一个人,把他送到宁远前线配合袁崇焕工作。这个人是孙老师从刑场上救出来的,叫赵率教,在万历时期就当了参将,但是并没有什么太好的表现,后来他在袁应泰手下工作,袁应泰自杀了,他却跑了。他投靠了王化贞,但是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他向王在晋提出一个要求:“我愿待罪立功替朝廷收复失地。王在晋一听,这个好啊,有人提出干点事这是好事,就问他:”你准备收复那里。”赵率教回答:“前屯。”但王在晋也说了实话:“你的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多余的军队给你。”没想到老赵同志又说:“我不用太多的人,给我三四十人就可以了。”王在晋听这话将信将疑,就给了他一些人让他去了,根本就没当回事,事实上老赵同志也没有真正到达前屯,只是达到满洲兵没有达到的中前所就停住了脚步,在哪里安营扎寨,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王在晋知道后只是笑了笑,更不当回事,心想他不会在哪里呆的时间长了,将来努尔哈赤一旦打到那里就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跑回关内,就让一个人在哪里玩吧。